國父中山先生與雲南起義

作者/李宗黃

民國四年十二月廿五日,是民五、參政兩院、及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定雲南起義為國定紀念之期,每逢是日,全國各級政府,各界民眾,均熱烈的舉行盛會,紀念雲南再造共和之艱難與犧牲之壯烈。抗戰以來,因國家多難,尤其戡亂失敗,退居臺灣,政府方面,已無暇及此,而民眾方面,亦多遺忘無蹤,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國民大會第四次會議,由我與何應欽、白崇禧等一百人,提出「應照舊舉行雲南起義國定紀念日」一案,經大會一致通過。政府方面仍然牽延復牽延至八年之久。惟雲南同鄉,見聞較確,受苦最深,仍不斷的舉行紀念,今年為五十八週年,洵謀僉同,當擴大舉行,以示不忘,並感動政府必須遵照決議,迅速舉行。

欲由側面了解雲南起義之真象,必先明白雲南與革命之淵源,    國父於歷次革命失敗後,深知雲南遠處邊隅,地勢險峻,為清廷勢力所不及,且人民樸質俠義崛強,深富愛國熱情,堪為革命之根據地,故曾派黃興在河口起義。楊振鴻在騰越舉事,雖經失敗,然未嘗一日忘懷,常派重要黨人回滇,散播革命種子,培植革命勢力,故在辛亥前後民氣極盛,革命思潮澎湃,武漢首義未及兼旬,即劍及履及繼之而起,援川援黔,奠定西南,裨益革命不小。癸丑二次革命後在贛、寧、皖、粵失敗之黨人,無所歸宿,此時滇督為唐繼堯氏,皆收容至滇,或任要職,或參內幕,或派至講武學堂任教官,下級幹部則設訓練班訓練,革命勢力已潛滋長。

民四秋間,籌安會發生,袁氏野心暴露,  國父作全盤準備,雲南方面,即派民元臨時大總統府,司法部次長呂志伊返滇,傳達  國父旨意,後為袁氏偵悉,經唐授意鄧泰中、楊蓁及其介弟唐繼虞等予以維護,密藏呂于鄧公館即金鳳花園內,鄧、楊均為    國父信徒,鄧為唐之表弟,時皆手握精兵(團長),常與同盟黨人董鴻勛、田鍾穀等來往於高級將領羅佩金、黃毓成、葉全、張開儒等(均同盟會員)之家,密謀舉義大計,而中下級軍官尤為激昂,當時各省盛極一時之國民黨,經袁賊之捕殺蹂躪,多已消沉星散,惟在雲南則因地處邊陲,仍倡言革命無忌。

十一月十日,袁世凱偽造之國民代表大會,推袁氏為大皇帝,改元洪憲,以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全國大譁。唐繼堯在滇,見時機迫切,一方面沉機觀變虛與委蛇,一方面於民四年九月十一日,開第一次秘密會議。十月七日開第二次秘密會議。十一月三日,開第三次秘密會議,並以剿匪為名先派鄧泰中、楊蓁兩團,向川移動。十二月廿三日召集蔡鍔、李烈鈞、羅佩金、黃毓成等卅餘人秘密會議,歃血為盟,宣誓討袁,廿三日以其開武將軍及巡按使任可澄兩人名義,電請袁氏取消帝制,殺禍首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協和、胡瑛、段芝貴、朱啟鈐、周自齊、梁士貽、張鎮芳、袁乃寬等十二人以謝天下,限廿四小時答復,否則以武力解決。廿五日即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名義通電討袁,並舉唐繼堯為軍都督,以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出川,李烈鈞為二軍總司令入桂,布署稍定,即於十三日派宗黃至滬,持函趨候  國父,報告詳情,敬聆方略,原文如下:

中山先生侍右:君主肆虐,荼毒人民,我公以旋乾轉坤之手,建熙天耀日之勛,革除專制,還我民族,方謂永享共和,與歐美各先進國並駕齊驅,胥世界於文明之域。乃梟雄竊柄,大盜移國,會設籌安,實行帝制,舉國靡靡,誰敢抗顏。繼堯自入同盟會以來,受我公灌輸,始終無二,寧忍以先烈志士艱難締造之共和國家斷送於袁逆之手。用是厲兵秣馬,決與周旋,雲南全省人民,亦復憤慨填膺,誓不與此獠共玆視息。然而地僻民貧,兵單餉薄,雖如長沙子弟,能仗劍以先來,究嫌澶水師干,等孤注之一擲。所幸四方豪傑,雲集響應,先聲所至,鼓舞歡欣,我 公撐天一柱,領袖羣倫,竊盼登高一呼,俾眾山之皆應,片言仗義,重九鼎以何殊。除已密函海內外同志一致進行外,並派李君宗黃駐滬,密與各方面同志相機接治。或為楚材之借,或為蜀鐘之應,或拔戟以共鋤巨魁,或解囊而樂輸義粟,總期早除袁逆之大憝,復我民族之自由,如蒙訓示,當由李君就近趨候,稟承一切。切盼賜以南針,俾有遵守,翹瞻偉盡,無任殷拳。                                                    

唐繼堯頓首十二月廿九日


民國五年一月十四日,宗黃抵滬,因  國父尚在日本未歸,當即分訪代表  國父在滬策動全局之陳英士,及丁景梁兩先生,商談一切,並將唐函寄往日本,請示一切,此後孫唐之間與滬日之間接洽頻繁,內而集中全黨力量,作討袁之核心,為整個之發動,外而聯絡各黨各派,無論為國民黨、進步黨(孫洪伊、湯化龍等)甚而至保皇黨(如梁啟超、康有為等)及北洋派(直系之馮國璋)祇要討袁之宗旨相同,或有討袁之意,即以大義相結合,相號召,益以滇黔軍在川在湘,紀律之嚴明,犧牲之義烈,乃激起全國軍民義憤填膺之眾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影隨形,如響斯應,雲南起義於前,廣西獨立於後,各省紛起響應,即其乾兒子四川督軍陳宦,亦與之脫離關係,袁見大勢已去,乃自行宣佈取消帝制,仍圖戀棧屍位,經  國父及唐繼堯所竭力反對,旋即氣死於新華宮中,雲南起義遂告完成。

是役也,雲南以一隅之地,兩師半之兵,抗袁氏北洋全軍,不僅推翻中國歷史上迴光返照之帝制,且使以後凡有帝制野心者,不敢再作此妄想,充份表現中華民族之氣節,與國民黨之革命精神,辛亥革命,創造共和,雲南起義,再造共和,非  國父紓謨決策,領導有方,唐繼堯公忠體國,奉行旨意,何能達成此驚天動地之偉業。吾人每次紀念,每一回想,莫不低徊崇敬,感念不置。

六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於臺北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三期;民國6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