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土──我難以忘懷的原鄉

撰文/楊國漢(昆明‧曾任正教授高中校長)

瀾滄江,像一把利劍,自北而南,一路披荊斬棘,橫斷漭荒,縱辟洶壑;像一條蛟龍,一路蜿蜒穿梭,摧枯拉朽,吞雲吐霧;像一位少女,一路輕舒玉臂,載歌載舞,嫵媚風流;像一條彩鍊,一端繫住青藏高原,一端飄進滔滔南海,把中國與東南亞五國連成了世代友好的鄰邦。

瀾滄江,以它那寬濶的胸懷,一路廣納百川,使自己更加浩蕩,更加勢不可擋。它對端莊秀麗的小黑江,更是情有獨鍾:一個南來,一個東往,千里相會,熱吻言歡。然後再一同攜手南奔。就在兩江交滙的地方,有一塊熱土。這塊熱土,便因兩江交滙而取名「雙江」。

雙江酷似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葉子,葉片的五個尖角,分別指向與之毗鄰的臨滄、景谷、瀾滄、滄源和耿馬五個縣。在群山懷抱之中,有兩個壩子,一個叫勐勐,一個叫勐庫。兩個壩子之間,有一條峽谷,南勐河順流其間,把兩個壩子串成了人見人愛的冰糖葫蘆。北迴歸線橫貫縣境,與南勐河構成了一個大「十」字。以大「十」字為中心,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兩個壩子終年濕熱,稻穀一年三熟。壩子四周,綠野茫茫,每當夏秋時節,菠蘿染紅了山頭,芒果墜彎了樹梢,蔗園賽過北國的青紗,茶林勝似南海的碧濤。孔雀起舞,山雞啼曉,竹樓炊煙,香蕉繞屋。河中嬉戲的傣家少女,一個個似出水芙蓉;山間放牛的牧童,一陣陣歌繞群峰。這塊熱土,得天獨厚,一派生機。

五十多年前的一個金色秋天,趁等待高考錄取通知書的間隙,我邀約了幾個同學,同我從臨滄回到雙江。中途下車後,我們便沿著勐庫壩的「盆邊」向那座白雲深處的小山村──丙山攀登。隨著海拔的升高,眼前的萬千變化,令人目不暇接。氣候,從炎熱變為涼爽,從涼爽變成絲絲寒意。上山時脫得只剩背心和短褲的同學,忙不迭地把外衣外褲重新穿上。森林,從針葉林到雜木林,從雜木林到遍山的濶葉水冬瓜林,如果再繼續攀登的話,就是遮天蔽日的原始大森林了。站在山間俯覽勐庫壩子,又是另一番景像:清晨,壩子盡被濃霧籠罩,壩邊的山谷河漢拐到哪裡,白霧便罩到哪裡,像一片滾動的棉花、蠕動的鹽海。其間,偶爾露出幾座山峰,活脫脫是一幅幅美女出浴圖。站在山崗上,身邊,山風習習;頭上,藍天白雲;腳下,茫茫雲海,晃若置身仙境,令人心曠神怡。此時的壩子是一天中最為涼快的時刻,甚至還略帶一絲寒意。時近中午,濃霧漸漸蒸騰,散去,變成一陣淅淅瀝瀝的「小雨」(俗稱「霧露尿」)。「小雨」過後,壩子又迎來了濕熱的一天。

立體型的氣候,形成了立體型的植被,立體型的植被,賜給這塊熱土以享之不盡的資源: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糧食及水果種類繁多,橡膠、蔗糖、茶葉、紫膠、木材、藥材、山珍,是雙江的重要出口物資。地下,沉睡億萬年的礦藏正待開發。然而,由於交通的閉塞,文化的滯後,使得雙江這塊遍地流金的土地,經濟基礎還十分薄弱,山區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普遍處在溫飽線之臨界點上。

在這塊多變的土地上,唯一不變的是那千百年傳下來的古樸民風。其中,使內地人嘆為觀止的奇蹟是,山區人家不用鎖,主人出門做活,只須將兩扇門板虛掩即可,很少發生入室行竊的事件。熱情好客,是這裡民風的又一特點。無論你走到壩區,還是山區,無論你走進傣家竹樓,還是佤族山寨,人們都會把你當作上賓,盡其所有,殷勤款待。

壩子四圍的高山,猶如天然的屏障,其中,海拔3,019米的大亮山(當地稱大雪山),每到冬天,便會戴上白皚皚的帽子,像一尊白髮天神,日夜拱衛著雙江的安寧。大亮山腳下有一個小村莊,她就是我的出生之地─丙山(從前叫「邦丙」)。山的那邊,是耿馬縣的勐撒鎮。抗日戰爭時期,那裡修了一個簡易的軍用機場,美國的軍用飛機日夜不停地在我們的頭頂上飛過,為中國的遠征軍提供補給保障。每當快要飛越大亮山的時候,飛機便會陡然抬起頭來,近乎垂直地升高。夜裡,飛機的「肚臍眼兒」一閃一閃地放射出忽紅忽綠的光芒,煞是好看。

春節前後的大亮山麓,盡是姹紫嫣紅的櫻桃花和丁香花。野百合花,既清高傲氣,又含情脈脈,用它的塊莖製成的百合粉,是上等的滋補品,我最喜歡百合花。村邊的園圃四周,到處都是密密匝匝的蜜糖花樹,它的花像玉米棒子,棒裡全是蜂窩,蜂窩裡灌滿著醬紫色的蜜汁,惹得我們往往忘記了回家吃飯。花汁塗滿了臉蛋,花蕊沾滿了嘴角,一個個都成美鬚少年。更叫人留連忘返、百看不倦的,是那些各色各樣的小鳥,紅的、綠的、黃的、紫的,成群結隊,嘰嘰喳喳,飛著,唱著,繞著蜜糖花棒吮吸甜汁。大男孩們用竹片製成弓狀的扣子掛在花棒上,每天可以捕到十來隻小鳥。我的一位堂哥送給我一隻羽毛紅綠相間、嘴殼塗了「口紅」的小鳥。我把牠捂在手心裡,感覺得到牠那突突的心跳。於是,頓起惻隱之心,把牠放了,倏的一聲,牠立即飛上了藍天。

歲月倥傯不居,回首來時路,憶難忘。迄今我還深深記得,那是1953年的深秋時節,在綠草如茵的邦罵後山,我向在一塊放牛的小夥伴們莊嚴宣告:「明天我就要到緬寧中學讀書去了!」第二天,我果然負笈遠行。不曾想,這一走,便是一甲子了,旋高中肄業,竟又千里迢迢更遠赴昆明春城繼續升學深造後,即永此在省城安家落戶,成了昆明籍的雙江人。

我多麼想回到雙江丙山故鄉,掬一捧大亮山下的清泉,扯一撮大亮山下的大葉子茶,沖一杯熱氣騰騰的瓊漿,在蕩氣迴腸之中,慰藉這顆思念故土的心。

啊,雙江,這塊難以忘懷的熱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6期;民國105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