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曼德勒雲南會館史略
蔡學讓 整理
歷史的長河,流淌不息,載負著入緬滇民的夢想,經漢、唐,過宋、元、明、清悠悠而下。遠在漢朝時代(大約二千二百年前)我華人便開闢了由川,滇至緬的密支那,又轉入印度雷多的西南絲綢之路,這條路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為︰『蜀身毒道』,比中國西北絲綢之路約早二百多年。唐、宋時,便有和緬甸民間的商旅往來,大理成為中緬商品交匯集散的中轉站。至明朝,滇民來緬經商者更是不絕於途。如果要寫中緬友好史,當從三百五十多年前的明朝末年說起,當時滇人來緬,豈似現下的乘車一天就到曼德勒,那時候,天蒼蒼,地茫茫,他們靠的是肩挑馬馱,披荊斬棘,或由八莫乘木船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後來成為雅得那崩,後又改名曼德勒,華僑稱之為瓦城的這個地方。當時這地方還不能稱其為「城」,那只是一片荒涼的平地,有少數零落的村莊,覆蓋在蒼莽的林木下,有誰能想像這會演變為今日繁華的曼德勒。滇人到達到達站後歇腳或聚集在日後成為「金多堰」的伊芳江之濱的一個地方。本文的主題曼德勒雲南會館的最早根源便在於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入緬滇僑立於伊芳江之畔,向東北遙望,思鄉之情更熾,對祖國古風舊俗更加眷戀嚮往,於是修建寺廟之風漸成,一則藉求神拜佛,以寄託人生美好願望,填補去國離鄉心靈之空虛,再則同僑相期聚會共敘鄉情,互助互愛共謀事業之發展,所以寺廟建築本身實際上已具有「會館」之作用,這便是建於西元一千六百多年香火鼎盛的金多堰。
伊芳江之濱的金多堰土地祠,走過了當年繁華的歲月,由於之後地理環境的變遷和人事的興衰,漸漸失去了它的輝煌和歷史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後來成為歷史古跡的「洞謬觀音寺」。西元一七七三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也即金多堰土地祠建成之後的一百二十年,滇僑首建「洞謬觀音寺」於「阿木臘布臘」。當時正值緬王青彪幸時代,由於接近首都「恩瓦」之故,阿木臘布臘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各個領域,都較為發達,滇人出國入緬者又都聚集於此,閩粵華僑由水路經仰光而來的也不少。滇僑傳入了紡織技術,阿木臘布臘成為了緬甸的紡織中心,當時阿木臘布臘有完整的市區規劃,共有四十八條街,僅漢人街就有兩條,一條叫漢人大街,一條叫漢人小街。著名的「洞謬觀音寺」便建在繁華的漢人街上,街上人口稠密,店鋪林立,華商多經營棉花,絲綢、寶石、玉石和中國國內所產麻線、花毯、斗笠、幹餌絲、幹醃菜、火腿、爆竹、土陶器、鐵鍋、銅鍋等生活日用品,由於滇人日漸增多,所有滇僑的福利工作,神誕火會,墳山及施棺事宜,仍在觀音寺內辦理,「洞謬觀音寺」實際上同金多堰一樣也扮演了「會館」的角色。
一八五三年緬王敏董在阿木臘布臘即位,一八五六年開始在「雅得那崩」(曼德勒之前身)建築皇城,一八五九年緬王遷都雅得那崩。皇都遷徙之後緬王詔示僑民同遷,因地區距離之故,往返多有不便,以此滇僑大眾在雅得那崩「建築會館」之呼聲愈發高漲。但因苦無經費,於是共商仍由抽取絲棉馱捐作為建築基金,先後達十餘年之久。這裡不得不提起名聞中緬的騰沖和順鄉民「尹蓉」,尹蓉不但深得緬王賞識,和皇宮中官員也頗有交情,時任緬王國師,緬王賜名「伍灑」,為建雲南會館,尹蓉向緬王要地一塊,緬王立即欽賜,所以今天的雲南會館無須繳地稅,館址位於漢人街的八十條街(三十一條和三十二條中間),佔地二‧二英畝,得館地後尹蓉立即規劃和籌措建館經費,西元一八七六年(也即緬王敏董遷都之後十七年),尹蓉再倡建館,光緒二年秋,「雲南會館」終於奠基。所需木材,緬王允隨山砍伐,石木工均由國內請來,又從騰沖運來上好的楸木、彩石,工程歷時五年,光緒七年(西元一八八一年)會館建成後巍峨壯觀,儼如瑰麗宮殿,大殿上懸「斯文在茲」,匾額下款人名中領銜者正是尹蓉,尹請當時在騰沖任職道尹的秦樹聲先生題會館聯如下︰
『黑水南來同心共濟,蒼山東峙回首多情』
為傳承中華文化,西元一九一六年創辦「昌華國小」於館內,並在西元一九二三年創辦華僑書報社,也在館內。會館成立之後,先叫「騰越會館」,後改名「迤西會館」,辛亥革命後改稱「雲南會館」。尹蓉被選為第一任會長。至戰前一共有六任會長。
第一任會長 尹蓉 (騰沖和順) 第二任會長 寸海亭 (騰沖和順)
第三任會長 解懷忠 (騰沖城保) 第四任會長 解德新 (騰沖城保)
第五任會長 餘曉初 (騰沖城保) 第六任會長 王紹岳 (騰沖小西)
會館建成之後期,一路走來,會務井然有序,蒸蒸日上,造福鄉民大眾。不意「世事滄桑,風雲演變」,西元一九四二年(會館建成後六十一年),日軍鐵蹄所至,廬舍為墟,漢人街區,首被轟炸,凝聚滇人心血的我雲南會館,遂遭焚毀。逾數年,同僑復員來瓦,但見一片焦土,不禁感慨系之,咸思及時重興,奈因兵燹之後,經濟籌措維艱,至西元一九五一年開始由雲南同鄉總會理事長(因包括緬屬各地,故曰總會)「尹兆國」先生,召集雲南同僑開會討論,一致提議重建雲南會館,隨即組織建築會館委員會,並組織雲南同僑理監事會,號召全體同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遂得集腋成裘,眾擎易舉,於廢墟中豎立起大廈,重見了日後號稱「東南亞之冠的雲南會館」。之後數十年的時光裡,雖也經歷了一些風風雨雨,但仍阻擋不住會館為同僑謀福利的腳步。在戰前六任會長以及戰後歷屆理事長的英明領導之下,對會館、對同僑皆有建樹。三百多年的悠悠歲月中,他們為了同鄉福利,為了同僑公益事業,曾慷慨輸捐,曾苦心籌劃,曾勞力奔走,為同鄉福祉,為中緬友好,無私的奉獻,每一想到這些先僑先賢的豐功偉績,我們不禁由衷地肅然起敬。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茲將戰後自西元一九四七年雲南同鄉會第一屆理事會起,到西元二○一一年六十四年間已經產生的十三屆理事長的大名列於下︰
第一屆理事長︰尹兆國(騰沖和順),任期一九四七─一九五五年
第一屆代理事長︰董學初(騰沖小西鄉),任期一九五五─一九六三年
第二屆理事長︰釧文春(騰沖和順),任期一九六三─一九七六年
第三屆理事長︰許仁欽(騰沖洞山鄉),任期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
第四屆理事長︰劉蔭堂(騰沖和順),任期一九七七─一九七九年
第四屆繼任會長︰楊靖東(大理喜州),任期一九七九─一九八○年
第五屆理事長︰鄧永漢(騰沖下北鄉),任期一九八○─一九八三年
第六屆理事長︰鄧永漢(騰沖下北鄉),任期一九八三─一九八七年
第七屆理事長︰蔡滄春(騰沖城保),任期一九八七─一九九一年
第八屆理事長︰楊啟澤(騰沖神護關),任期一九九一─一九九五年
第九屆理事長︰楊啟澤(騰沖神護關),任期一九九五─一九九九年
第十屆理事長︰李先瑾(龍陵),任期一九九九─二○○三年
第十一屆理事長︰李先瑾(龍陵),任期二○○三─二○○七年
第十二屆理事長︰楊榮東(龍陵),任期二○○七─二○一一年
第十三屆理事長︰尚興璽(騰沖中和鄉),任期二○一一─二○一五年
本屆(第十三屆)理事長尚興璽先生,為人誠信謙和,有魄力,有遠見,倡議在第十屆理事會新買地皮(三‧三英畝)上蓋一所屬於雲南同鄉會的學校,造福我同鄉子孫後代,傳承我中華文化,目前正在籌劃之中,學校為非營利福利型,包括中、英、緬三語全日製教學和師範教學,起名「曼德勒雲華學校」。此一倡議,深得人心,廣大同鄉無不歡欣鼓舞,熱切期盼學校能早日建成。新地皮為第十屆理事長李先瑾先生捐巨資為基,加上雲南會館眾熱心人士之捐款所購置,李君此舉功不可沒。
雲南會館曾經來訪過許多歷史名人,茲摘錄一二以之︰
(一)康有為於戊戌政變後,逃離出京,流亡海外,曾在雲南會館小住三個月,並在洞謬觀音寺撰提對聯一幅︰
『把袂盡同鄉會比龍華恰逢人海無爭佛天皆喜
驅車來異域跡留鴻爪常記三生緣舊一宿情深』
(二)西元一九○六年前後,楊振鴻、居正、呂志伊芳、黃興等先後前來宣傳革命,組織發展同盟會。
(三)西元一九○七年李烈鈞、胡漢民、汪精衛先後前來發展同盟會。
(四)一九二○年前後,戴季陶、太虛法師,曾訪問曼德勒,受到中緬善男信女的虔誠膜拜,並前往小彌山與吳漢第道長以梵文交談。
(五)大門上,「雲南會館」四字,由清末舉人張礪所書。
(六)大雄寶殿正門上懸有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墨寶「慈蔭南天」四字。
(七)抗日戰爭時,蔣委員長曾到過曼德勒,並在皇城門口留影。
(八)一九五五年前後,周恩來總理率領蔡廷鍇、陳毅、賀龍、羅瑞卿等訪緬時蒞臨曼德勒,陳毅元帥曾寫詩一首《共飲一江水》︰
我住江之頭 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無限 共飲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 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 彼此共甘美
彼此為近鄰 友誼長累積 不老如青山 不斷似流水
彼此地相連 依山複靠水 反帝得自由 和平同一軌
彼此是胞波 語言多同軌 團結又互助 和平力量偉
臨水嘆浩淼 登山歌石磊 山山皆北向 條條南流水
(九)葉劍英、宋慶齡、廖承志、郭沫若訪緬時,雲南同鄉會代表前往歡迎。
(十)一九六二年,新華社社長姜彬曾到雲南會館訪問,並題字「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留念。
曼德勒雲南會館由十一個鄉鎮所組成,按鄉民人數比例,各派鄉代表參加會館工作,鄉代表即為同鄉會理事,本屆一共七十七位,可謂陣容強大。同鄉會分理事部和監事部。理事部由理事長暨八位副理事長領導,下設二十組分工合作。列下︰秘書組、財政組、互助組、總務組、管理組、墓園組、慈善組、外交組、文娛組、體育組、佛教組、會計組、桂香組、福利組、書報室、產業組、文教組、驗收組、治安組、廣告組(每組設組長一人,副組長一至六人不等)。監事部由正副監事長和稽核組組成。
曼德勒雲南同鄉會第十三屆理事會︰
理事長︰尚興璽
八位副理事長︰楊春勉、李繼昌、楊金昌、鍾順昌、杜鴻昌、楊立庭、趙德鈞、李祖清
監事長︰賈思義
副監事長︰張迎春 張衛華 李建忠
限於篇幅,理事部其餘各組組長、副組長,概不敘述。
曼德勒雲南會館佔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自緬王敏董時期,西元一八五九年得館地後至今,已經走過了光輝燦爛的一百五十三年的歲月。在大家熱心公益、同心協力、共謀發展之下,會務必將更臻完善,越辦越好。祝願曼德勒雲南會館穩步前進,更加發達興旺,全體鄉民生活安康,家庭福祉美滿。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2期;民國10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