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北京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後之會外會
──《中華印刷通史》出版座談會紀要
李興才
前言
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第七屆世界印刷大會(WORLD PRINT CONGRESS, WPC7)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出席世界各國代表近三千人,盛況空前。如此大場面,在今後的世界印刷大會歷史中,也可能絕後。因為在大會期間,還配合舉辦第五屆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第一屆亞太絲網印刷展覽會,中國印刷博物館擴建盛大展覽等大型活動,吸引了全世界印刷人的注目焦點。
台灣印刷代表團一行三十六人,由興才擔任名譽團長,關於大會的報導,已另有專文發表,此處不再詞費。惟在大會之後,主辦單位又召開了三個小型會議,均由興才代表台灣出席。其中,中國印刷博物館監事顧問委員會議和中國印刷史研究會成立會,多屬事務性質,從略。現在僅報告為興才主導編著出版的《中華印刷通史》所舉辦的座談會部分,敬請鄉長會友指教。
《中華印刷通史》,是由興才與大陸學者張樹棟先生共同倡導並邀集兩岸十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合作之一部史書,由興才文教基金會支援全部經費,在台灣出版正體字版,在在北京出版簡體字版,全書一百三十餘萬言,圖文並茂,為古今中外第一部印刷專業通史。雖然,正體字版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在台北出版之時,曾舉辦新書發表會及印刷史研討會,但北京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出版簡體字版之後,迄未舉辦發表會,主辦單位乃就世印會之便,臨時召開出版座談會,以為彌補。
《中華印刷通史》出版座談會,於五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時,在北京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舉行,應邀出席的有前文化部副部長,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高占祥先生,前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現任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李守仁先生,前國家出版局局長、副局長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益與王仿子先生,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武文祥先生,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沈海祥先生,中國絲網印刷協會理事長宋育哲先生,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德茂先生,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魯兵先生,中國印刷公司董事長張雙儒先生,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秘書長方厚樞先生,中國印刷科技研究所副所長牟國勝、鄭勇利先生,中華商務聯合印刷總公司總經理張林桂先生,印刷史學專家學者潘吉星教授、魏志剛教授、史金波教授、蕭東發教授、雅森‧吾守爾教授、張樹棟先生、龐多益先生、畢素娟女士、馬貴斌先生、丁一先生、何遠裕先生、羅樹寶先生、白莉蓉女士、岳德茂先生、李文學先生、董惠珍女士、尹鐵虎先生、張連章先生、李丹先生……等四十一人,分別代表新聞出版署、中國文聯、印刷技術協會、印刷工業協會、出版協會、網印協會、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印刷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出版研究所、印刷研究所、中國印刷公司、中華商務印刷公司等二十餘單位。座談會由中國印刷研究所所長兼印刷工業出版社社長沈海祥先生與中國印刷理事長兼印刷博物館監事顧問委員會副會長武文祥先生共同主持,先後發言者二十五人次,依序摘記大意如下:
‧沈海祥先生致詞:
印刷工業出版社,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出版了《中華印刷通史》簡體版,今天承蒙各位領導和學者專家出席參加出版座談會,非常感謝!請多多指教,也請多多提供修正意見。
‧武文祥先生致詞:
《中華印刷通史》正體版在台灣已出版三年,簡體版我們也出版了二年,現在書都快發行光了,才舉行發布座談會,除了忙世界大會之外,也因為當時有一兩個人有些小意見。今天開座談會,適因李興才教授來京,《印刷通史》也要準備修訂再版,要請大家提供意見。李興才教授,是《中華印刷通史》的倡導者、策畫者、推動者、大力支持者、也是審校者和繁體版的發行人。李教授對促進兩岸印刷交流和印博館的籌建,都貢獻很多,我們非常感謝他。請高部長代表我們贈送紀念禮品(對聯一幅、手工藝禮品一件),聯語是:
『熱心促進兩岸同業交流贊中興
倡導出版中華印刷通史展長才』
‧高占祥先生致詞:
今天此時,我本來先行約好另有錄像訪問,我臨時把它延後,特來參加座談會,因為我從事印刷至今五十年,和各位都是老朋友,對印刷更有深厚的感情。印刷,是文明的播種機,《中華印刷通史》的出版,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功效,是巨大和深遠的。我要對各位老朋友們誠摯的說一聲:恭喜你們!謝謝你們!各位辛苦了!
‧興才被點名致詞:
⒈我只是一名對印刷史有興趣的老印刷人。很榮幸能在《中華印刷通史》從醞釀、策畫、撰搞、設計、編輯、審校、印刷到出版過程中,始終擔任龍套串場的工作。剛才多承謬獎,愧不敢當。
⒉《中華印刷通史》是由十多位作者合著而成的一部一百三十多萬言的史書,不可能在出版就十全十美,請各位學者專家不吝指教。
⒊感謝范老、兩位王老的指導,沈所長、武理事長和印科所、印協、印刷工業出版社同仁的支持,興才文教基金會的財力支援,各位作者的辛勤研究與寫作,張樹棟先生的任勞任怨和卓越貢獻,高部長和李部長的親賜序文,印刷同業協助印刷。《中華印刷通史》是兩岸合作的結晶。
⒋《中華印刷通史》的特點很多,最重要的有五點:
①是古今中外第一部印刷通史。
②是由兩岸印刷人與書史學家合作的第一部印刷史。
③是按大印刷史觀來撰寫的第一部印刷科技史。
④是分別以正、簡體版在兩岸同步發行的第一部印刷史書。
⑤是捍衛中國印刷術發明權之爭的第一利器。
⒌期望與建議:
①對《中華印刷通史》請予正視而不歧視。
②提出修正高見,以憑修訂再版。
③再有另一部更好、更完整的印刷通史出版問世。
④國家在太平盛世,才會修史。近十年來,印刷史之研究著作,成績輝煌,出版豐富,主管機關對研究印刷史有貢獻之學者專家,應酌予獎勵,以帶動對印刷史之長期持續研究風潮。
⑤著作的價值,應以其內容及其對學術、對國家社會之貢獻多少作評斷,而不以人廢言、因人廢文。
‧王益先生致詞:
我重聽,剛才各位的發言,我都聽得不太清楚。能出版《中華印刷史》,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為求其止於至善,要集思廣益,在再版以前,做好修訂的工作,這需要兩岸共同來努力。
‧李守仁先生致詞:
《中華印刷通史》,全面、系統、如實地記述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印刷工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空前的印刷史著作,無論印刷史的研究、印刷術發明權的捍衛、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各位的努力,十分感佩。
‧王德茂先生致詞:
《中華印刷通史》的最大貢獻是源頭篇,將印刷史往前延伸了五千年。最好將有關章節譯成外文,向外國宣傳。
相繼發言的專家學者,依序有張樹棟、史金波、潘吉星、蕭東發、張林桂、魯兵、王仿子、宋育哲、丁一、方厚樞、張雙儒、羅樹寶、何遠裕、畢素娟、雅森、牟國勝、白莉蓉、鄭永利……等,除張樹棟先生是報告編寫出版經過外,現將發言內容歸納為評論和建議兩類,簡列其大意如下:
(一)評論
⒈非常敬佩本書的創意者和策畫者,以如此大格局、大手筆、大協作來完成這部大著作,這是一部印刷技術詞典,是對中華文化的大貢獻。(史全波)
⒉本書填補了印刷史上的大部份空白,用大印刷史觀,橫跨中華各民族,縱貫歷史五千年,視野開闊,有史有論,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蕭東發)
⒊本書先分實踐用大印刷史觀來撰寫從古至今的印刷科技發展史,突破了以往將印書誤為印刷的框架,還原印刷科技史的本來面目,確是大突破、大貢獻。(宋育哲)
⒋本書的出版,使印刷史的研究遠遠超過出版史的研究,給出版界形成了壓力,對出版史也是個促進。(方厚樞)
⒌本書應用大印刷史觀點來撰寫,很全面,是最好的教材,可以此為基礎,來捍衛中國對印刷術的發明權。(何遠裕)
⒍很榮幸受邀參加本書的一部分編寫工作,我能將遼代文物研究成果列為通史的一部份內容,更感高興。(畢素娟)
⒎本書引用史料文獻非常豐富,對各種印刷工藝都有簡明的描述,很實用,大事年表尤其好。(白莉蓉)
⒏本書的創意很有氣魄,應歸功於李興才教授的全力主導,內容概括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研究的新觀點,大有助於印刷術發明權的捍衛工作,應予高度肯定。(潘吉星)
(二)建議
⒈修訂時,木活字,金屬活字的發明年代還要向前推。還可增加「少數民族印刷史」一章。(潘吉星)
⒉本書是兩岸合作的成果,應搞成光盤,以利宣傳。(魏志剛)
⒊應再充份反映多民族的印刷史,在歷史上對印刷術有突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還可以再增加一些。近代史部份,史料還不夠豐富,也稍嫌零亂。吸收年輕學者參加印刷史的研究工作,注意培養人才。(魯兵)
⒋近代史部份,有些問題還沒解決,若抓緊修訂再版時間,我還可以從旁助一臂之力。(王仿子)
⒌本書內容屬精品書,一定要當作精品來印刷。本公司有幸承擔初版印刷工作,希望再版時仍能交由本公司免費精印精裝。(張林桂)
⒍史料不一定要全部納入書中,因為史料太多了。可詳附史料出處,供讀者參考查閱為宜。(張雙儒)
⒎印刷史是冷門書,出版難,應少挑毛病,多鼓勵。本書索引,於再版時可再理順一下。(羅樹寶)
⒏應再加充實少數民族的印刷史部份,比如維吾爾文化研究中的巴黎維文活字研究成果,就可加以利用。(雅森)
⒐修訂再版前,要廣泛、詳盡地蒐集史料,不能太傖促,要求準確第一。(牟國勝)
⒑出版《中華印刷通史》是重大事,印刷工業出版社會全力配合再版出書。(鄭勇利)
‧沈海祥先生總結:
《中華印刷通史》的出版,確是大格局、大手筆、大協作、大突破、大貢獻!已獲得大家的高度肯定。希望各位繼續提供修訂意見、協助修訂工作。修訂費用由印科所負責發行。今天的座談會,圓滿成功。謝謝各位!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