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村盡帶黃金甲

作者/王洪偉 

一、發現銀杏村

二○○九年十一月下旬,我們一行沿怒江大峽谷驅車來到了保山市的騰衝縣。當地朋友告訴我們:在離騰衝縣城四十多公里的固東鎮有個江東村,那裡生長著大片古根杏樹,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的獨特生態景觀,人們因此稱其為「銀杏村」。每逢多彩的深秋時節,數千株根杏樹便漸次「鍍」上了耀眼的金黃色,一派「滿村盡帶黃金甲」的罕見美景,吸引了大批遊客紛至沓來。

汽車出了騰衝縣城後,沿著高黎貢山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緩緩前行。窗外滿目蔥蘢,生機盎然……車行四十餘公里,經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固東鎮,再行七公里便到了江東村。

這是一個很大的漢族村落,居住著八百多戶人家。從高處往下看,江東村坐落在一大片枝繁葉茂的古銀杏林中。時值深秋,銀杏葉已被濃濃秋意染成金黃色,山風輕輕地掠過,片片黃葉紛紛揚揚飄灑而下,宛如漫天飛舞的金色蝴蝶……

走進江東村,彷彿走進了金光閃耀的銀杏世界。那黃得發亮好似一把把小扇子似的銀杏葉,鋪滿了田邊地頭、門前屋後。一路上,只見婦女們坐在自家的門前,一邊在溫暖的陽光下做著刺繡活,一邊聊著家長里短,不時傳來一串串開心的笑聲;而頑皮的孩童則聚集在樹冠如巨傘的銀杏樹下,追逐打鬧,嬉戲喊叫,為恬靜閒適的村落增添了幾許動感……

二、探秘銀杏村

江東村的美麗很難用恰當的語彙來描述。蔚藍的天空,金黃的樹葉,青黑色的火山石矮牆;牧童趕著牛兒,從鋪滿銀杏葉的金色小路上悠悠走過;金風輕拂,送來一串串清脆的牛鈴聲和悅耳的山歌聲……到處彌漫著恬淡寧靜的田園氣息,彷彿童話世界。

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每年的二三月份,如夜晚遇上伴著滾滾春雷的如油春雨,雄銀杏樹會在一夜之間開花、授粉。雄銀杏樹的花呈綠色,有一兩厘米長。授完粉的花落到地上就變成了黃色,這時的花用來炖雞蛋,有明目的功效。每逢花開時節,雄株銀杏的花粉乘風飛揚,飄到雌株銀杏的花上授粉,雌株銀杏便開始孕育果實……

村中小路旁有三棵壯碩的銀杏樹,最奪人眼球。我嘗試著用雙手去丈量其中一棵的樹徑,卻發現差得太遠,估計至少要三個人才能圍攏。一位村民見狀,自豪地告訴我:「這三棵樹有四百多年了,但它們並不是資格最老的,前邊還有六百多年的古樹呢!」

穿過鋪滿銀杏葉的「金光大道」,我們終於見到了江東村最老的、號稱「銀杏之母」的古銀杏樹。雖然是六百多歲高齡的「老壽星」,卻依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高達三十多米的偉幹身軀,毫不費力地撐起一把金色的「巨傘」。突然發現樹幹上糾結著一串串樹瘤,村民告訴我們:樹瘤越多,表示樹齡越長。幾個小伙子應我們的要求拉起手來合抱大樹,竟需要六個人才能圍攏,這株古銀杏如今每年仍能產出六百餘公斤白果,可謂老驥伏櫪,壯心不已,難怪村民們將其視作江東村的鎮村之寶。

江東村現存古銀杏樹三千餘株,其中樹齡在五百年以上的有五十餘株,四百年以上的七十餘株,二百至三百年的一百五十餘株,三十年以上的六百餘株,二十年以上的二千一百株,加上近十年來培育的中幼林一萬餘畝,銀杏樹總數達三萬多株,全村年產乾果約二十五萬斤。不僅為村民的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更成為一處風景獨異的旅遊勝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興旺景象。

三、溯源銀杏村

銀杏又名公孫樹,為古地質時代遺物。因祖植孫收成故得「公孫樹」之名。中國是銀杏的故鄉,野生銀杏樹主要分佈在遼寧、河南、湖北、山東、浙江、江西、四川等地,而地處西南邊陲的江東村,竟擁有如此大面積的古銀杏林,是極為罕見的。這些銀杏樹當初是怎麼落戶江東的?又怎麼繁衍成如此規模?

據當地人介紹,這些古銀杏樹的種子,都是江東村村民的先祖從遙遠的中原故土帶來的。原來,這裡的村民並非高黎貢山的土著居民,而是明朝初年從中原遷移到此的漢族百姓。溯源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六十九年),漢王朝在這裡就設立了當時中國版圖最邊遠的永昌郡(今保山境內的一部分),在明初派出大批軍隊鎮邊進駐永昌的同時,實行戍邊屯田政策,村裡的居民多為黃、楊、張、陳等姓氏,其中陳姓來自四川,其餘的均來自現在的江蘇南京一帶。這些移民在老家時與銀杏朝夕為伴,深諳銀杏葉和銀杏果的食用與藥用價值,於是遷移途中隨身攜帶了銀杏種子,然後將它們播撒在新家園的房前屋後,並加以精心栽培守護。年復一年,終於形成了今天「滿村盡帶黃金甲」的奇觀。

而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的高黎貢山,南北跨度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同時擁有寒、溫、熱帶,為千千萬萬的動植物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生存居所和豐足無虞的食物鏈。在這樣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博物館及物種基因庫中,銀杏樹能夠茁壯成長並繁衍至今,也就順理成章了。

走在村子裡,耳邊不時傳來一串串悅耳的鳥鳴。循聲而去,只見村邊的稻田裡,十多隻潔白的鷺鷥正在翩翩起舞,而村民們則在一邊耕作,彼此相安無事。這幅人與自然和睦共處的動人畫面,不僅令我們心生感動,也使我們找到了古銀杏樹為何能在這裡繁衍生息、代代相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四、感悟銀杏村

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江東村,不僅以古銀杏樹聞名遐邇,這裡的建築也很有特色。在村子裡漫遊,你會發現村民們用來修建房屋和圍牆的建築材料很奇特,不是傳統的磚瓦或土坯,而是一塊塊青黑色的石頭。我拿起一塊石頭,發現沒有普通石頭那種沉甸甸的手感,感覺極為輕盈。當我隨手將其扔進路邊的池塘時,奇蹟出現了││石頭居然沒有沉入水底,而是漂浮在水面上。

原來,村民們用來建房的這種石頭,是在騰衝隨處可見的火山石。江東村所在的騰衝縣,擁有中國最密集的火山群,總面積達七百五十平方公里的九十多座火山傲視蒼穹,因此這裡的火山石垂手可得。而採用這種孔隙多、質量輕、強度高,且具有保溫隔熱、吸音防火之功效的石頭來建造房屋,也體現了當地村民豐富的生存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巧。

行走在村子裡,感覺好像走進了迷宮。常常是才走了一截巷子,迎面就被一道石牆擋住了去路;而向左或向右一瞥,卻又能發現另一條隱秘的巷道。沿著巷道走下去,往往不經意間就會走進某戶人家;穿過院子走出後向,又是一條條幽深曲折的巷道,或是一幢幢用火山石建成的房屋……

一圈轉下來,感覺江東村的布局不似普通村落,似乎更像一座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城堡。困惑之際,村民為我們釋疑:江東村地處龍川江的上游,離石門古戰場遺址近在咫尺。據清代成書的《騰越廳志》記載,當時騰越(騰衝古稱騰越)有屯田四十三處,其中十六處設在高黎貢山西麓的騰越北部。駐守這裡的軍隊在設立哨樓、炮臺等軍事設施的同時,也將江東村的建築和道路設計成亦軍亦民的格局;平時可供民眾居住,戰時則能抵禦敵軍入侵。據說:自江東村建成以來的幾百年間,這一帶曾戰事頻發,但江東村卻從未被攻克過;而來犯之敵卻死傷慘重,大敗而歸……

晚飯後,我們爬上村後的山坡,遙望腳下那片飽經滄桑的石門古戰場遺址,但見一座座形態各異的火山錐,猶如一個個巨大的蠟燭座矗立在龍川江左邊的山坡上,而右邊則是掩映在一片金色銀杏林中的江東村……我不禁感慨萬千:遙想冷兵器時代,這座固若金湯的美麗山村,曾擊退了多少次外敵的進犯,因此這份美麗才得以延續至今,才能讓今天的我們大飽眼福……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0期;民國9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