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華東及四大名山記略
華東普陀
我在重點式遊過中國神州大陸各省、市、自治區(西藏除外)、特區之後,還想到一些嚮往已久,但前此尚未一遊的名勝之地作拾遺補闕之旅,趁腿力還能支持遠行之前,一賞自幼以來的夙願。
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名山之中,峨眉山、五台山、黃山、嵩山、泰山、廬山、天山、祁連山、長白山、恆山、五夷山、火焰山、……都已遊過,念念不忘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普陀山和九華山尚未往遊。恰巧杭州灣中的跨海大橋開通不久,是長達三十六公里的世界第一長的跨海大橋,正好由浙江嘉興鄭家埭跨海直達寧波慈溪水路灣,而寧波乃去普陀的捷徑碼頭,又逢兩岸直航包機開始通航,益增旅途的便利,乃興起華東普陀之遊,順便再遊寧波、奉化、紹興,兼及雪竇山、天台山、雁蕩山。遂邀得老友延壽、雲娥、宋炯、朱勇、張呅、永貴、秀珍、德淵、秀鸞、澄惠,與我夫婦同行,無奈老伴劍如因五妹劍文及二姐劍華於五月及八月先後辭世,大姐劍書於月初骨折住院,姐妹情牽,血壓不穩,又此行登山較多,自評不宜,要留家靜養,囑我單獨隨團出發。於十月十七日搭直航包機到上海,先後遊了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黃浦江、新天地石庫門、西塘古鎮、嘉興南湖、過杭州灣跨海大橋、遊寧波天一閣、普陀山、雪竇山、天台山(含赤城山)、雁蕩山、紹興沉園,皆是以前未曾遊過的新景點,以下略為小記其觀感。至於上海豫園(老城隍廟)、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紹興東湖、大禹陵、奉化溪口蔣氏故里等,四年之前曾經遊過,已有記遊短文,不再複述。
因成團時間較晚,印地安旅行社臨時未能訂到由松山機場起降的直航包機機位,仍由桃園起飛,航程二小時又五十分鐘(繞經香港飛航情報區),俟兩岸兩會協談完成,去彎取直飛上海,只要八十分鐘,則與飛香港類似,省時省錢多矣。但由上海浦東機場搭磁浮列車走了三十公里,再換乘巴士車過黃浦江上螺旋式跨海大橋到達浦西的雲悅酒店,也走了二小時又三十分鐘,因下班時間塞車嚴重,行不得也。
上海新貌
我第一次遊上海,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與曾憲煒、嚴仰高同學由天津乘輪船到上海,去蘇州報到入學讀測校大學部,在上海玩了三天。第二次是一九四九年二月十日至十六日,隨學校由蘇州遷廣州,在上海等船,玩了七天。第三次是一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率同「台灣印刷科技探親訪問團」一行二十七人,到大陸訪問,第二站就是上海,三天時間全是參訪學術單位。我在訪問行程結束返台之後,寫「訪問紀略」,其中提到上海市容時說:「十里洋場的上海,繁華還不如四十年前的光景,新式建築雖有增加,但仍掩不住全面的蒼涼與陳舊。……」開放之後,赴江南探親旅遊,又到過上海兩次,市容建設便一日千里,令人刮目相看。
今天的上海,居住人口一千六百萬,流動人口六百萬,與台灣人口僅差百萬。新開發的浦東,比浦西的老上海又新又大,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現代化的工業綠色棧道和工業博物館,草皮綿延,與世博園無縫接邊,產生了第三代的新外灘,東西兩岸現有三條隧道和三座大橋相通。地鐵現有九線,世博會前再增四線。當局計劃將上海市內的近百所大學院校,全部遷至郊區松江,建為一座新的大學城,使市容建設和大學都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一行,匆匆參觀了「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博物館」、並夜遊黃浦江,眼見新式的高樓大廈,如水泥叢林,直沖雲霄,白天車水如龍,夜晚金碧輝煌,令人十分震憾,實非短文所能描述,先看圖片,或可略知一二。今遇全球金融風爆,此時有四十多個經濟大國的金融首腦,正齊集上海會商搶救對策,迫切希望中國趕快伸出援手。顯見中國已不僅是人口的大國、農業大國、工業生產大國、也是經濟和金融的大國!「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真的到了。
新石庫門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嶄新的都市旅遊新景點,足以代表上海歷史文化新舊融合的風貌展現。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石庫門」一片中西合璧式的建築,石門框、磚牆、屋瓦的里弄民居,至今仍保留了百餘年來的外表,見證歷史的烙印。開放之後,一些香港商人,買下這一片傳統民居,拆除原有建築,用傳統材料,保留石庫門外貌,改建成為適合於二十一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的生活空間,重新裝橫、打造成國際畫廊、時裝服飾店、主題餐廳、咖啡酒吧、露天茶座,門外是傳統的石庫門弄堂,門裡是完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空間,一步之差,恍若隔世,有穿越時空之感,並將改頭換面的新石庫門,命名為「上海新天地」,如今變成了上海的新地標,幾乎是上海本地人和所有外來遊客必到此觀光旅遊的地方,因為這是領略上海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形態的最佳去處。回想我六十年前到上海,除了外灘、城隍廟,只有「大世界」遊樂場、「先施百貨公司」、「跑馬廳」,是比較最熱鬧和一般平民遊玩的地方。
上海將百年來的老舊石庫門,保留傳統外表、更新內容,搖身一變為「上海新天地」,化腐朽為神奇,有如古董陶藝空瓶裝滿了陳年頂級洋酒,像清末民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獲得實現,中西合壁,傳統與現代結合,既典雅又新潮形成最大特色,這是觀光招徠的最大賣點。假如當初將老舊的石庫門拆了,建造一片高樓大廈,便缺少特色,沒有什麼好吸引人的地方了。發展觀光事業,就要創新、展現特色!創造出此地所獨有的、比其他地方更好的(包括質好、價廉、舒適等),才有號召力與吸引力。
台灣藝人張豐毅、楊惠珊夫婦,除了琉璃工房的工藝品揚名海內外,也在新石庫門的上海新天地廣場開了一家「TMSK 透明思考新天地餐廳」,分為餐廳和酒吧兩部份,與硫璃工房門市部比鄰相連,裝潢豪華高雅,喜氣洋洋。
西塘古鎮
西塘,是浙江省嘉善縣北的一個千年歷史文化古村鎮,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吳、越兩國交界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在江南水鄉古鎮之中,以橋多、巷弄多、廊棚多而著稱,而且地勢平坦、河道縱橫、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映人,小鎮至今還保存著明、清時代完好的建築群落,自然景觀十分幽靜,尤其是廊棚和古巷弄,堪稱「雙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研究性,為建築學家眾所矚目。
悠遊在西塘古鎮上,只見河岸兩側粉牆高聳、瓦屋倒影,整座水鄉古鎮,如詩如畫,人在其間,恍如身在桃花源,人在畫中遊、畫在心中移,真是美呆了!
西塘古宅民居,除了特殊的建築文化之外,一般都有在宅內陳列歷史文物,展示主人收藏之古玩藝品,敞開廳堂、書房之門,與遊客切蹉琴、棋、書、畫、古籍繕本、名家碑帖等等,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交流,乃西塘古鎮水鄉之異於其他水鄉古鎮之處,因之被列為「江南水鄉民俗文化博物館」。
我以前曾住蘇州一年,也遊過無錫太湖、烏鎮水鄉,此次西塘之行,當然有似曾相識之處,但整體說來,西塘的文化氣息較濃,包括建築文化和文藝文化。我一直未遊十多年前火紅的江南水鄉周莊,衹因它經過改粧,原有傳統典雅稚樸的風味失落,商業氣息太重的緣故。
西塘街道,全是小巷,最窄小的稱為弄,有名的「石皮弄」,長六十八公尺,寬一公尺,因用二一六塊薄如牛皮的石板鋪成而得名,亦有「一線天」之稱。最長的四賢祠弄,長二三六公尺。最窄的「野貓弄」,只有三十分寬。最短的餘慶堂宅弄,只有三公尺長。
西塘的代表建築,計有種福堂、薛宅、七老爺廟、聖堂、西園、醉園…值得遊覽。其中,西園是民初吳江詩人柳亞子偕陳巢南等在西塘與南社社友吟敘之處,園內塑立銅像,有「南社陳列室」。「鈕扣博物館」、「中國酒文化博物館」是西塘才有的特色,全國有一半的鈕扣,產自西塘;名酒「梅花三白」亦產自西塘。
嘉興南湖
一九四八年暑假,我和同學好友馮有廉、吳鑑、許熾昌等五、六人,由蘇州洋關搭蘇嘉杭公路客車去遊杭州,中途停嘉興,遊南湖,第二天才去到杭州。如今隔了六十年,當時對南湖的美好印象,雖然模糊,依稀還在。幼時看武俠小說,有「腳踢杭州柳樹春,拳打嘉興八美人」的章節,以為嘉興真出美人。
南湖在嘉興城南,湖雖不大,但水面開闊、波光粼粼,淡水碧林,相映成畫,尤當霪雨霏霏之時,湖面薄霧如紗、很富有詩意,因湖中有島、島上有「煙雨樓」為主的林園建築,重檐飛詹、古樸典雅、樓周圍亭閣、長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又在湖中有池,島中有堤,體現了中國的庭園建築風格,使南湖煙雨樓,成為江南的名勝之一。還有在嘉興城西,面對運河的「三塔」,也是嘉興名勝,當年該處波渦漩急,常常翻船,縴伕拉縴,苦不堪言,「江天倒侵落霞紅」的名詞,傳誦已久。據說因白龍作怪,故建三塔鎮之,配以禪寺、夕照、漁火,美景可觀。可惜原塔已毀,今塔是九十年代新建的。
南湖與三塔,景區範圍不大,但成名已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怪不得,景不在大,只要有特色,也遠近馳名。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共一九二一年八月初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由上海臨時移到南湖的遊艇上開會,現在煙雨樓前的湖中,還停泊有仿製的紀念船一艘,成為景點之一。
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大陸投資一一八億人民幣,新近在杭州灣中完成通車,自浙江嘉興海鹽到寧波慈溪的跨海大橋,全長三十六公里,雙向六車道,時速一○○公里,設計使用年限一百年,大橋平面呈S形,線條優美,生動、活潑、快速、安全。通車之後,將上海至寧波之間的陸路距離,縮短一二○多公里,使上海、杭州、寧波之間,形成一個「兩小時交通圈」的城市網,同時,長三角南翼諸城市與上海、蘇州之間的距離也相應縮短,從而提高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的程度,並進一步促進長三角「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形成。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造工程艱鉅,一共打了陸上基樁三千根、水下基樁四千根,共計有七千根基樁,兩側各以三千五百根基樁計,樁距約一○‧三公尺,在海底打樁,架設三十六公里長六線道寬的高速大橋,其工程的艱鉅,實不難想像。
我們由嘉興海鹽鄭家埭過大橋到寧波慈溪水路灣,只花了三十分鐘。在橋上車行途中,並未感覺到呈S形及上下起伏的變化。現在工程單位正在橋中段修建交流道及觀景台休息站,可中途下橋在海中觀景。據說在建橋之前,有人擔心修建了大橋之後,恐影響「錢江潮」的特有景觀,後經水工試驗研究,得出「無影響」的結論後才興建了大橋。
寧波書樓
四年前遊寧波歸來,遊記觀感中曾寫了「寧波三頭」和阿育王寺、天童寺的小記。上次未能一遊有名的「天一閣」藏書樓,此行特別安排往訪,爰為簡介:「天一閣」在寧波舊城內的西門口偏南、月湖西側長春路上的小巷之中,如獨處深閨,外人不易識得。但在研究中國文化的人來說,確是另一個全國重點文物寶地,它代表著寧波最大的光榮。因為天一閣是創始於明代的私人藏書樓,明嘉靖年間嗜書成癖的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副部長范欽,因得罪了權臣嚴嵩,告老還鄉,把數十年仕宦生涯中所搜購到的幾萬卷圖書運回寧波,為了典藏書籍,特別建了這「天一閣」大樓作為永久專用,因此范欽花了心力,在通風、防潮、防火、防虫、防盜等方面,都作了週全的措施,在許多技術上和管理上也作了許多規劃和設計,使得這楝藏書樓的天一閣,經過一百多年的長期使用,仍安然無恙,范欽眼光的獨到,用心的良苦,令人肅然起敬。
由於天一閣藏書蒐集廣泛,庋藏宏富,在清乾隆年間詔修【四庫全書】 時,有書籍九十三種、存目三百七十七種,共四百七十種,是由天一閣藏書中提供的,可見其藏書之多而齊全,故當四庫全書修成後,乾隆皇帝曾下令:全國七個藏書庫的建築和管理制度,一律仿照天一閣。使得「天一閣」名揚天下,成為中國公私藏書的典範。後來經政府刻意經營,不斷充實,營建新書庫,擴建圖書館、併入鄰舍祠堂改建的展覽廳、擴建林園、遷入古建築和「明州碑林」文物。現在的「天一閣景區」,以「天一閣」原大樓為中心,周圍有古籍書版展示館、范欽紀念館、市圖書館、…成為寧波市區內一片古典與近代文明薈萃的文化園區了。遊罷天一閣,對范欽先生有如此高明和遠見,萬分崇敬。
我想,范欽當年,早有「天下第一藏書樓」的構想和宏願,但謙遜不願張揚,遂將這座寬廣高大的藏書大樓,謙稱之為「天一閣」,視大樓如小閣樓,可見范欽心胸之大;稱藏書大樓為閣,可見范欽謙讓之深,也天下第一!
普陀寺院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佛教信徒中,以拜觀世音菩薩的最多,尤其是女性信眾。因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手千眼、無所不能、有求必應也。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位於此島東南部的海域,稱「蓮花洋」,無風也起浪,古人曾有漁歌詠唱:「蓮花洋裡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我第一次向尚敬兄提議遊普陀山,尚敬兄就警告:「由寧波碼頭搭船去普陀山,我在六十年前去過,有人會暈船喲!」後來詢問剛遊普陀山回來的友人說:「現在的交通船大不同了,不會容易暈船啦!」
我們於十九日七時半登上可乘百人的快艇,只花了七十分鐘便安抵普陀碼頭,風平浪靜,蓮花無波,領隊李美玲小姐為同仁準備的暈船藥,無人問津。
普陀山上主要有三寺一院,即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不肯去觀音院,還有八十八庵,在歷史上香火鼎盛時期,有僧尼三千多人,現有一千多人及居民三千多人,真所謂:「有宅皆寺院、遇人即僧侶」,儼然是一個佛徒的世界。整個普陀山景區,以普濟寺為中心點,稱為前寺景區;在普濟寺北面的法雨寺、千步沙、潮音洞、九龍壁、不肯去觀音院等,稱後寺景區。至於慧濟寺,在佛頂山上,現設有索道纜車供遊客上下,另成一區。
在普陀山建寺,始於五代,擴建於宋朝。其中普濟寺是第一大寺,也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始建於北宋元豐三年,稱「寶陀觀音寺」,現存的普濟寺,是清康熙、雍正年間重建的,寺在蒼松翠柏之間,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圓通寶殿」,巍峨宏偉,高二十多公尺,面寬四十多公尺,殿中正供奉觀音像,身高六公尺有餘,妙相莊嚴,觀照自若安祥,兩側分列三十二應身像(男、女、老、少、人、神諸像),表情細膩生動。
由普濟寺沿路北上,至第二大寺│法雨寺,途中有「仙人井」,相傳西漢梅福、東晉葛洪均曾在此煉丹。法雨寺位於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依山而建於明萬曆八年,全寺共六層台基,原稱後寺。山門上有康熙御題「天花法雨」,因改今名。經天王殿、玉佛殿進入觀音殿,殿穹九龍藻井是法雨寺的獨特景觀,雕刻精美,因此又稱九龍殿,乃由南京明故宮遷建於此。殿外照壁上的石雕龍壁,是中國四大九龍壁之淤一,九龍儀態特殊,異於其他三座琉璃九龍壁。
「不肯去觀音院」據【歷代山誌】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奉請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洋面受風浪所阻,卜卦以為菩薩不肯東去日本,便靠岸留下佛像,由一張姓居民供奉,是為普陀山開山供佛之始,後來不斷擴展,因稱為「不肯去觀音院。」院對面海邊有「潮音洞」,有信徒燃指跳岩捨身,明代立「禁止捨身燃指」碑。
慧濟寺在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海拔二九○公尺,原為一石亭,明代有僧人慧圓創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擴庵為寺。光緒三十年,文正和尚增建成現在的巨剎,真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有佛光普照的奇景。寺門西側,有「鵝耳櫪樹」,也是普陀三寶之一,樹幹呈斑駁灰白色,從樹幹處駢出雙枝,作九十度轉向,形態酷似龍鳳,十分奇特。我們乘纜車上下眺望,海景盡收眼底,氣象萬千。有人評「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則推普陀。」其景觀之美,可以想見。遊罷普陀,帶走一身佛香繚繞,耳根充滿誦經樂曲與木魚之聲,似乎融入了佛國的氛圍之中。
奉化雪竇
二○○四年四月十八日,曾與朱老師子緯、老友張德順、沈金塗等伉麗遊江南寧波、奉化、紹興、杭州等地,到奉化僅遊溪口蔣氏故居各處為限,未及前往雪竇山一遊。常見媒體報導,當年蔣公返回故里,經常駐足於雪竇山景區,留連忘返。此次與老友作華東之旅,總算遊了雪竇山。在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稱的雪竇山風景區,距寧波市區三十五公里,由溪口鎮、雪竇山、亭下湖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組成,總面績85平方公里,有景點六十處。其中雪竇山素有「四明第一山」之稱,宋仁宋皇帝曾夢遊此山,故名「應夢名山」,雪竇山也是彌勒佛的道場,在南宋被稱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中國佛教會正式指定為:五大佛教名山,與峨眉、五台、九華、普陀齊名。
雪竇山的主要景點,有三隱潭、妙高台、千丈巖瀑布、御書亭、雪竇寺、……等,我們一行,因限於時間,僅選擇了妙高台、千丈巖瀑布及雪竇寺一遊。
妙高台在雪竇山頂,但「高處不見台,台上不見山,妙!」,因名「妙高台」,乃彌勒佛的圓寂處,也是濟公活佛的家鄉。蔣公三次下野,均曾返回溪口長住妙高台,現仍保存當年所設「機要室」及電訊設備。台灣桃園的「腳板山」景觀,十分神似溪口雪竇山的「妙高台」,蔣公之所以在腳板山設有行館,乃念舊也。
雪竇山腰的「雪竇寶源禪寺」,正在擴建整修,寺後立有一尊高大的金色彌勒佛像。
天台雁蕩
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縣城北,東接寧海和三門、西靠盤安、南近先居和臨海、北面新昌,海拔平均五百公尺以上,屬於仙霞嶺的分支,主峰華頂山,高千一百公尺,因地形斜向台地,稱為「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乃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也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和濟公活佛的故鄉,以「佛宗道源,山水靈秀」著稱。天台山總面績一八七平方公里,分為十三個景區,赤城、國清、桃園、寒山湖、瓊台……等,我們因時間關係,僅能擇國清寺與赤城山「到此一遊」。國清寺依山勢建於五峰層疊鬱苕繞的環山之中,層層遞高,建築群對稱而靈活自如,氣勢不凡。城關之外,有一高達六十公尺的隋代高塔,「雁塔高出青嶂」,直到國清寺南大門的木魚山下,方能窺見塔身全貌。園內植有「陏梅」一株,已越千年,迄今仍年年結子,傍有梅亭一座,陏字比「隋」少一工字,罕見。
寺城山,亦稱火燒山,乃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觀,遠看真像一座城堡。「應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山上有天然洞穴十八處,呈上、中、下三層排列,分別供奉濟公活佛(濟公和尚)各種形像的神像百餘座,栩栩如生。殿外立有「建文帝度歲處」石碑。
久聞浙江雁蕩山有三絕,即靈峰、靈岩、大龍湫。元代文學家李孝光說:「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一語道盡二靈審美的差別,以靈岩古剎為中心,後有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靈峰使人情思飛動,靈岩則使人心境沉靜。大龍湫即大瀑布,位於谷底連雲嶂,水從卷壁中凌空而下,落差約二百公尺,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大龍湫因季節及晴雨而變化多彩多姿,最為迷人。可惜我們來訪適值枯水時節。
一說雁蕩美在靈峰夜景,以奇峰異洞為主要特色,尤以夜景取勝,移星換形,變化多端,如夫妻峰、犀牛望月峰等,我未隨年輕同仁摸黑前往欣賞。但日間看過奇人攀岩急降、在兩山之間作高空滑索表演,亦嘆為觀止。
紹興沈園
紹興是古今名城,名山勝水極多,如會稽山、東湖、鑑湖(湖)、大禹陵、越王陵、宋六陵、文種墓、大舜廟、越王台、八字橋、蘭亭、王羲之故宅,陸游故里(三山)、王陽明,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魯迅故居、周恩來故居…等,我四年前曾遊大禹陵與東湖,此次陪友人再來,行程中的新景點對我來說,只有沈園一處,故特為簡述觀感。
沈園在紹興城東南隅的魯迅路與延安路之間,面積五十七畝,分為北苑、南苑、東苑三個景區。我們遊的沈園,只屬北苑古跡區、園內的葫蘆池、水井、土阜、都是南宋越州沈氏私園時的原物。一九八五年,為了修復宋代的沈園,考古學家發現了六朝的古井,唐宋的建築、明代的水池和瓦當、滴水、脊稀、湖石等遺址、遺物,因而仿古建了雙桂堂、冷翠亭、孤鶴軒、問梅檻、斷雲石、詩境石、半壁亭、如故亭、八詠樓、閒雲亭,恢復【釵頭鳳】 題詞壁等。但現今能引來遊客的,主要是題詞壁。
南宋沈園主人,每年春季,均開放讓鄉里父老入園遊玩,文人名流則經常入園會友。陸游(放翁)雙十年華(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一一四四年),英俊年少,詩才橫溢,與美麗多情的表妹唐琬結婚,唐琬也是才女,和陸游興趣相投、琴瑟和諧,常品酒吟詩,但三年來未弄璋瓦,陸游又在禮部會試時被黜,陸母以唐琬「放任」丈夫、「惰於學」、「不吉」(陸父病故、無生養)等罪名,逼迫離婚。後來陸游另娶王氏為妻,唐琬也改嫁陸游表弟趙士程為妻。
四年之後紹興二十一年春,陸游在沈園又不期而遇唐琬和趙士程夫婦,陸趙既是表兄弟,自然要打招呼,陸游酒入愁腸,便在粉牆上題了一首【釵頭鳳】 的詞,描寫他和唐琬的愛情悲劇,雙調以「錯、錯、錯!莫、莫、莫」作結,十分感人。唐琬隨夫返家,百感交集,也和了一首詞,但私藏不露,自此鬱鬱成病,三個月後即逝世。唐琬死後,由婢女清出遺物中這首詞,也是以【釵頭鳳】雙調,用「難、難、難!瞞、瞞、瞞」作結。抱恨終身。
陸游傳世詩詞約萬首,除愛國詩詞外,很多均為追憶沈園和對唐琬表達懺悔和負疚之情。後人遂將這兩首【釵頭鳳】一併刻石嵌於沈園牆上,八百多年以來,傾倒過無數才子佳人,成了千古名作,沈園亦成了千古名園,名人亦因沈園而深入人心,紹興地方亦因名人與名園而永久保留了引人來遊的觀光景點。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8期;民國97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