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滇緬泰歷程及助泰清共情形
陳茂修
溯自民國三十八年中共勢力延伸入滇,軍民憤慨群起抗暴,終因敵眾我寡相繼退避緬境,各路兵馬紛紛投效李彌將軍麾下,人員驟達三萬餘,編、訓雙管齊下,成立反共抗俄大學暨總指揮部│猛撒培養軍政幹部,全體一心、復國為志、整軍經武、義幟高舉是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士氣高昂聲震環宇,突擊滇南戰果輝煌,我軍蓬勃朝氣與鬥志使中共不敢輕視,更令緬方惶恐不安,因而狼狽為奸,向聯合國指控我軍入侵,致有民國四十二年第一次撤台行動。李彌將軍先被調回,接著老弱殘疾者送往台灣,年富力強者留下苦撐,政府改派柳元麟將軍前來,選定江拉為基地(緬寮邊區)繼續整編指揮,自此衝擊無數戰鬥不絕,艱苦之情一言難盡。叢林週旋數載,我軍愈戰愈勇,中共見勢不妙,大力支援緬軍,除供應武器彈藥之外,還調兵實地助陣,合力進擊我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柳元麟將軍接任後更改番號)總指揮部│江拉,由於我軍裝備不良,訓練不良,難敵猛攻而轉進寮境,處於艱困之局,致又促成民國五十年二次撤台之舉。然正當撤退接近尾聲之際,復奉先總統 蔣公口頭授諭,三、五兩軍尚餘部隊留駐,由鄭局長介民傳達,克難求生,苦撐待變。戰略佈署,領袖卓見,惜因時過境遷,理想致未實現。部隊立足緬甸無望,借居寮國不成,乃陸續移至泰北邊陲之區。幸蒙泰國皇上及其政府寬厚容納,居處僻壤,借土養命,嗣經中泰當局協議我軍委由泰方統帥部接管,三軍在李文煥將軍統率下設指揮部於清邁府之唐窩;五軍由段將軍領導設指揮部於清萊府之美斯樂。民國五十五年兩軍為期力量集中,鞏固基地,共渡時艱,互謀發展,特別組成聯合指揮部,段任指揮李為副,適值中共卵翼助長之泰共陰謀叛亂之際,當時我三軍軍部尚在清萊府昌孔縣王三寨,十四師駐紮於同縣回苦寨,茂修於兩地之間佈設八個哨站,監視泰共活動,便以內部聯絡,製定政治宣導,給予自新。實施管制,釐清良莠,嚴懲禍首以做效尤等三項具體辦法。泰共因而受制不敢明鬥,暗施鬼計,將拾撿而來的我官兵破舊衣服、鞋、帽等置放於被其劫殺或殘害者之身旁現場嫁禍栽贓,企圖逐我而後快,泰方曾派邊防警察總巡派洛前來調查,我軍力陳係泰共陰謀,表明一旦部隊撤離,形成區域真空,其定變本加厲,徒增困擾,不可不慎,何況我軍紀律嚴明,上述兇案絕非吾人所為,但結果泰方仍堅持我軍須轉往清邁芳縣之唐窩,情勢演變至此,只好全軍撤離。雖知後果堪憂,卻亦無奈。茂修因略諳泰語且熟悉此地區地理環境,致被要求留下。
泰共陰謀得逞從此肆無忌憚,我軍甫離,中共宣傳人員及物資械彈即源源而來,頓時聲勢大增,盤據清萊府昌孔、昌盛、湯縣之萊弄、萊腰、萊帕蒙等地險要,到處焚燒民屋、搶劫糧餉、擄人勒贖、強姦婦女、破壞建設、殺害官員手段殘酷無所不為,昌孔等三縣被恐怖氣氛籠罩,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泰共據地稱霸蠻橫傲慢,當時湯縣與昌孔縣之間公路兩旁,敵人挖築了多處散兵坑作掩體,經常襲擊軍警車輛濫殺無辜,百姓雞犬不寧,官員寸步難行,泰軍掃蕩多次沒有收效,清萊省長屈斯納在無奈之際與茂修研商對策,乃建議砍除國防要道兩旁各五百公尺內之樹木叢林擴大視野,避免伏擊,確保運補暢通,另組織村民自衛隊,防止泰共騷擾維護本身安全,並可兼負蒐情、偵察、帶路、補給等任務,一舉數得。上述意見經採納實施後效果顯著,繼因泰共詭詐,以假降為餌誘害省長巴牙及數位地方軍警高級官員,情勢重復險惡,新任省長巴錫再次邀茂修往晤,擬請我軍出兵助剿,經據情轉報段、李兩將軍批准,並由泰方最高統帥部徵得我國防部之同意後,時任參謀總長之他威、尊拉颯上將即偕副總長堅塞、差瑪南中將及作戰處長吞通特級上校等要員,北上美斯樂與我軍正副指揮官商榷助剿計畫。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下旬中泰聯合零四指揮部正式成立於昌孔縣邊防警察營區內,自此展開為期三年之戰鬥行動。當時泰共氣焰正熾,行蹤飄忽不定,要打有把握的仗,就須先瞭解敵情、民情、地形配合精密策劃方能出奇致勝,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茂修因而起用苗族黃老四及妻係苗民之胥書第等人深入敵營,探其虛實,任務艱險。因泰共陣地四周佈滿了地雷、拉雷、竹籤、鐵絲網等障礙物,稍有不慎即遭不幸。可是偵察工作關係軍事行動之成敗,務必推使達到目的,此點對爾後整體計畫之順利進展具深遠影響。根據蒐得之資料顯示,泰共由國際共黨支援兵力四千餘人,分佈於上列三縣之主要山區如龍塘、回八亮、生民寨、回漢、回苦、回獨、回南宋等村寨,擁有各種新武器,如何戛衝鋒槍、十響槍、60及81迫擊砲、中小型火箭砲、m16步槍、m79小砲、高射機槍、5.7及75無後座力砲等彈源充足且又居高據險,防禦工事堅固,若無週密策劃難收預期效果。
零四指揮部泰方指揮官格信少將、副指揮官吞通上校、人事處長司宜上校、作戰處長湯業中校、情報處長安樸中校、補給處長蘇林少校,我軍由段、李兩將軍擔任正副總指揮、參謀長王立仁、茂修為副參謀長兼中泰聯絡站聯絡官,下轄三軍辦事處主任段必傑、五軍辦事處主任袁極星(楊建中繼)、通訊台長李如構、李俊文、翻譯員陳德周及辦事員十二名。部隊編組為三軍總隊下設八個支隊,前線指揮官沈加恩、副指揮官李進昌、陳繼懷、參謀長谷學淨、政戰主任魯大湛、支隊長馬文斌、葉位中、王藎臣、李德昌(李文玉繼)、楊國鄉(韓仲奎繼)、陳興集、王志明(李德興繼)、李永康。五軍兩個總隊下設八個支隊,前線指揮官張鵬高(雷雨田繼)、參謀長撒傑森(張正明繼)、副指揮官兼第一總隊長徐劍光、第二總隊長吳榮昌、支隊長李明珠、王相元、段世勳、張正達、楊學昌、字金郁、曹賢義、項朝斌。三、五兩軍當時共有武裝不下五千人,而泰方僅補給一千五百人,且不分官兵每人每日以十二銖計算,雖然支援有限,但面對的敵人是恨之入骨的共黨,同時因我們寄棲泰境,為期達苦撐待變之目的,亦應委曲求全樂意相助。零四指揮部有關作戰計畫、情報蒐集、補給運輸、人事安排等均由我方聯絡站負責。泰方機動支援飛機、車輛、械彈、糧餉,行動之前計畫先擬,呈請我正副指揮官核備外並再譯成泰文交吞通核轉堅塞核定後付諸實施。策劃就緒佈署妥當,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部隊受命同時攻擊泰共各地巢穴,五軍兵力邁向萊弄、回南宋,三軍兵分二路,一向湯縣龍塘;另一指向回八亮,三線齊進。按計畫拂曉攻其不備一舉殲滅之,惜因天時不濟,盆雨傾瀉,運兵車輛受困,未能依期達集合點,致整個計畫無法收到預想效果,泰共因此得以保存實力,頑抗三年餘。我軍連續掃蕩,其間大小戰役不下百次,我軍傷亡三百餘人,泰共亦在二百以上,終於民國六十二年將之擊潰化整為零,掩飾身份潛伏者有之,逃入寮境避難者有之,歷數載流血流汗,犧牲奮鬥的剿共行動,贏得了最後勝利,地方重歸安寧。
民國六十八年泰政府雇用私人公司,修建清萊府湯縣經邦卡到昌孔縣之國防要道,原戰敗入寮之泰共又重返故里,聯合寮共、越共進行阻撓,利用險要佈設陣地固若金湯,護修人員在邦卡地區與之對抗時久,屢攻不破傷亡慘重,工程無力推進,承包公司不知所措,時任國務院長之堅塞上將復請段將軍支持,居於道義情誼,決定拔刀相助,由茂修、楊國光先生從中協調後派出武裝二百人,但仍難以匹敵,繼增至四百餘,自是年五月二日起苦戰逾三個月,五軍傷亡五十三人,泰共一營長、三連長喪命現場,群龍無首嘍囉驚散,失地全部收復。是役陣前指揮官李明珠、楊維綱臨危受命,扭轉乾坤,居功厥偉。另一條由拍夭府昌堪縣通往難府之國防公路由三軍協助,指揮官李樹榮犧牲了六人,亦順利完成任務,泰共自知大勢已去只好易地發展。
回溯至民國五十七年我三軍部隊被迫撤離帕蒙山之際,李軍長應泰方要求令茂修留守原地,義務協助受災情資,住於蠻鶴小鎮一友人之二層木屋,同年八月十三日深夜約十一時泰共武裝八十餘人針對來襲分為三組,第一組以警亭為目標,二組負責封鎖公路,三組去抓當地區村長。槍聲響起,三名駐防警察首當其衝命喪現場,頓時氣氛緊張,茂修即持散彈獵槍上樓觀察,發現有一群泰共正蹲著商討事情,良機難逢,遂朝目標瞄準開了一槍,擊中為首者三人,二人腦漿瀉地當場倒斃,另一人名老通者係外來共黨偽裝苗族參與其間斷了右手,尚有一女政工見勢不妙自隔鄰奔出,茂修又朝其背發射一彈正中要害,至此敵人驚慌失措,摸不清我方實力,乃以M79砲及各種步槍集中火力猛烈掃射過來,居屋千瘡百孔破碎不堪,適茂修已變換位置,掩護得體致未損絲毫。對方心虛一陣瘋狂顯威之後即落荒而逃,但卻不忘將武器、傷兵及死者屍體運走。事隔三日蠻鶴村民在後山發現三具屍首被置於窪處用樹葉遮蓋著,頭顱已被割下慘不忍睹,這正是為共產黨賣命的悲哀下場。
征剿清萊區泰共軟硬兼施,軍事行動與政治號召並用,茂修曾擬訂招降辦法化「依法從寬,抗拒從嚴,首惡必辦,悔過自新投降者立功受獎。」並建議省長寬大為懷,發給來降者半年食糧、濟助衣服、代治疾病等俾安撫之。獲得承諾後仍用黃老四及胥書第二人進行聯絡,結果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來歸五十八家二百七十二人,由泰三軍參謀長思安及省長軍事顧問展研共同受降,六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及八月十四日分兩批來歸一百三十人,八十二年(考柯戰役之後)十二月十三日前帕蒙山第八區泰共首領楊軟聰經派黃老四遊說並接引下率眾一百二十一戶六百六十五人前來投誠,零四指揮部與果窩羅莫諾軍情單位協定受權予駐在湯縣至昌孔縣間之砲兵營營長玉樂出面受降。至此先後來歸人數老幼合計一千零六十七人,可謂壯觀。但其中亦不乏虛情假意、依勢附從、苟且偷生的成份,因為這些別有用心的人仍暗藏了許多精良武器,大部分埋置地下,經我不斷追查起獲不少,如萊腰白土寨一地即有八十四隻槍、七千多發子彈,由砲兵營長依我提供資料前往挖出,足見泰共仍有蓄勢待發之企圖,當時雖尚有小規模之串連與煽動情事,但武力確已不敢出動,而逐漸永遠的安定了下來,成為泰國最安全的地方。
泰北碧差汶府考柯、考牙山區係泰共盤據達十八年(民國七十年前)之久的大本營,私設學校、兵工廠、被服廠、倉庫及小型醫院等,擁兵四千餘,在中共全力支持下陰謀分裂國土、伺機打通達府、隔斷南北,佔領北部數府之後,成立共黨偽政府劃地稱雄推行赤化政策。泰軍進剿多年敵人根基依固,且有逐漸壯大之勢,若不剷除後患無窮,故擬再次攻擊、協調借重我軍,雙方議定由泰方出兵一千六百人配合我軍四百人聯合行動,泰方派拉弄少將任指揮官、披集上校為副指揮官兼參謀長、阿倫中校為作戰處長、我軍經上級指派茂修擔任指揮官,楊國光先生為副指揮官,集兵四百零三人,於民國七十年二月九日由參謀長谷學淨率領自帕夭府昌堪縣機場飛到彭世洛府訓練基地候命,二月十五日茂修及楊國光先生陪同零四指揮官八撒上校前往會合,隨即進行策劃佈署,蒐集敵情軍事行動分二步驟。首先自二月十六日起掃蕩考柯、考牙兩山之間的敵人,接著於三月四日晨六時兵分二路同時攻擊下、下考牙,由於山勢險峻,泰共居高臨下,工事堅固障礙重重,一旦深入糧彈不繼,前線官兵數日只好以芭蕉樹充饑,集尿解渴,身陷絕境,苦不堪言,泰軍地面部隊自始至終沒有按計畫派兵參與作戰,僅以飛機及大砲支援,但我官兵孤單奮戰不畏強敵,衝鋒陷陣誓除禍害,終於三月八日光復考牙,將此戰果呈獻予泰皇及全體泰國人民,現該地已闢為名勝觀光區。考柯之役以寡敵眾,克險致勝莫不稱頌,總計我軍陣亡人數二十六名、傷殘五十六名,三、五兩軍各半,分配得如此均勻可謂天意,實屬奇蹟。斯役獲勝非僅攸關整個泰北地區之安定繁榮,同時亦奠定了我全體軍民在泰合法生存權利。
綜觀自民國五十九年底至七十年初之十一年清共期間,不論大小戰役都有很豐碩的成果,挽救了泰國分裂赤化之危機,說明了我軍為爭自由、反極權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回顧戰鬥致勝原因,茲簡報如下:
一、泰皇蔭庇垂慈,曾偕后駕臨清萊戰區宣慰,官兵振奮誓報宏恩。
二、泰皇暨國務院長秉上將,於戰時親赴考柯前線慰問,鼓舞士氣。
三、我軍正副指揮官領導有方,研示作戰原則精確收效。
四、泰軍各級長官與我緊密合作,適時支援助益良多。
五、我軍前方指揮官舉凡統御、策劃、聯絡、偵測等均甚得宜,全體官兵同心協力服從領導,行動英勇週密視死如歸。
泰北動盪情勢轉危為安之後,民國七十四年泰方停止對我軍之一切補給,全體官兵解甲歸農,自謀生活,況至艱苦,幸蒙我政府重視關懷,恩賜救助,並承駐泰代表沈克勤先生同情,呈報上級依實際需要核准成立清邁、清萊兩區難民聯絡辦事處配合,救總執行救助事宜,清萊區委由茂修負責,向本服務赤忱及獻身黨國革命事業之志,不計名利竭力以赴,促進團結紓解棘困,勉勵全體難胞遵奉中泰兩國政府國策法令,堅定反共立場,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共同為三民主義和平統一中國之神聖使命奮鬥到底。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6期,民國9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