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捐獻光蓮獎學基金暨自來水管安裝紀實
作者/李道顯
甲、捐獻光蓮獎學基金
㈠捐獻緣起
一、回饋母校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冬臘月,筆者李道顯畢業於雲南牟定縣北柿鄉(即今之軍屯鄉)天台中心國民小學。這所學校,就是筆者接受啓蒙教育的母校;也是當時方圓數十里內的最高學府。雖然設備非常簡陋;但它傳授給我的知識,以及品德修養的陶冶,對我以後的求學與做人,卻有深遠鉅大的影響。如果在故鄉的小學裡,德智體群這四方面,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離鄉以後的歲月裡,就不可能順利地進入初中、高中、大學和研究所,爭取到優厚的獎學金,獲得最高的博士學位。飲水思源,深覺這一切都與母校的教育有密切關係。母校師長的諄諄教誨,以及母校校園的一草一木,至今仍縈迴於腦際。一九九○年初,筆者偕內人花雅玫女士,自台灣返鄉探親。除喜見骨肉至親之外,還見到當年教導我們的老師和同窗共讀的同學。想不到睽別半世紀的老師和同學,竟然還能見到面,真是喜出望外。為了重溫舊夢,本欲前往母校舊址,探尋昔日蹤跡。可惜五十年前的天台中心學校故址,現已成為天台中學的所在地,至於母校天台中心學校的校舍,遷地重建後,又稱石羊完全小學。雖然因新舊校址校名之更易,工令人有悵然若失之憾;但天台中心學校(即石羊完全小學)仍然是我的母校;母校的莘莘學子,仍然是我的學弟和學妹,這是永遠不變的。
二、報答親恩 去年(民國八十三年)初返鄉,適逢「清明節」前夕,在大哥道彰率領下,與三弟道文、四妹道珍、五弟道宗,以及攜兒帶女的同房宗親,相偕前往祖墳所在地,祭掃先祖父廷彩、先祖母董氏、先父發光、先母朱氏玉蓮之陵墓。跪拜祭掃之餘,有感於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而我少小離家,四十多年音訊隔絕,既未對父母盡菽水之養,亦未於臨終時隨侍在側,正所謂「樹欲盡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每念及此,不禁羞愧交集,寢寐難安。返台之後,亟思有所報答。今年(民國八十四年)二月一日,筆者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退休,因與內人花雅玫商量,決定由退休金中,捐出美金壹萬元,在母校天台中心學校設立獎學金。自雙親名諱中取「光」「蓮」二字,命名為「光蓮紀念獎學金」。一則協助家境清寒而有心向學之子弟,能繼續深造。二則略表對祖父母及父母之孝思於萬一。
㈡雲南牟定縣軍屯鄉天台中心學校光蓮獎學基金會組織章程
一、總則 本會為作育英才,備為國用之目的,集資獎勵校中貧困之優秀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特成立雲南省牟定縣軍屯鄉天台中心學校光蓮獎學基金會。
二、性質 本會乃政府承認之社會團體,純以籌運資金,獎勵學生向上進取為目的。
三、資金籌集 本會資金,以李道顯、花雅玫夫婦捐助美金壹萬元為基金外,尚希居住國內外校友、海外華僑,以及國內外熱心教育人士及社會團體踴躍捐輸。
四、基金運作 本基金會,建立獨立的會計、審計和監督制,並組織基金會運作。基金存入銀行,以年息獎勵校中學生,不得中途變更或移作他用。至於各年級獎勵名額及獎金多少之分配,由理事會斟酌實際情況決定。受獎學生以家境清寒、品學兼優者為考量標準。受獎名冊,由全體理事簽字認定。
五、理事會之組織、執掌及組織成員 本基金會,敦聘理事十二人組成理事會。基金會董事兼名譽理事長由捐款人李道顯擔任,得參與理事會議,並監督理事會之運作(如其本人不克出席,得由其兄李道彰,或其弟李道宗,其妻花雅坎,其子李文彥代理)理事長一人,敦聘天台校區校長擔任。除負責召集理事會議外,並綜理一切會務。副理事長一人,敦聘副校長或教務主任擔任,負責協助理事長主持會議,並綜理一切會務。主任秘書一人,敦聘天台中心學校(即石羊完小)校長擔任。負責總攬會議決定事項之處理。必要時並得由主任秘書推薦二人,負責會計、監督等業務。另有理事六人,由一至六年級教師中,每年級各聘一人,負責參與受獎學生之遴選與基金之運作。
㈢光蓮獎學基金會成立大會記盛
一、萬人空巷,夾道歡迎 一九九五年九月四日,是雲南牟定縣軍屯鄉天台中心學校,光蓮獎學基金會成立的日子。雖然這份獎學基金,只是美金萬元的區區之數,折合人民幣也不過是捌萬貳仟多元而已。這對真正有錢的人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但對偏遠貧困的故鄉人來說,這卻是一輩子都無法積存的天文數字了。又因為本人是第一個博士兼教授,第一個為家鄉的貧困子弟捐獻獎學金的人。所以不論認識或不認識的街坊鄰里,都有一窺「廬山真面目」的慾望。從老家到天台中心學校的路上,萬人空巷,人潮洶湧,牆壁上貼滿了「熱烈歡迎李道顯先生,花雅玫女士返鄉探親!」「感謝李道顯先生、花雅玫女士捐資助學!」進入天台中心學校大門,天真活潑的小朋友,排成兩行人牆巷道,「李爺爺好!」「花奶奶好!」的叫喊聲此起彼落,錯落有致,天真無邪的表情令人感動。
二、攝影留念,簡短訓勉 小朋友的人潮聚集不散,此情此景,如不攝影留念,則將稍縱即逝。為了為這次盛會留下歷史的記錄,特與各年級師生分別合影。然後再結合為方塊隊形,要我為小朋友們講幾句話。我告訴他們,五十多年前,我也和他們一樣,是這個學校裡的學生。我曾經因為家裡太窮而失學,也曾經因貪玩不用功而留級,幸好及時發憤圖強,力爭上游,終於衝破重重難關,讀完了中學、大學和研究所,獲得了最高學位而出人頭地。希望小朋友們以我為榜樣,遇到困難不能灰心喪志,只要肯努力向上,將來的成就,一定不可限量。
三、冠蓋雲集,踴躍捐輸 下午是楚雄州和牟定縣的各級領導幹部,以及天台校區的小學校長和老師,齊集於軍屯鄉公所大禮堂。由天台中.心學校的樂隊和儀隊,一面敲鑼打鼓,一面弄槍使棒,引導我們夫婦入座,儀式莊嚴肅穆。大會開始,先由天台中心學校校長宣讀「光蓮獎學基金會組織章程」,然後由我以「光蓮獎學基金會的緣起和目的」發表簡短的演說。再由各校領導發表演講,大意不外乎說明教育的重要,並頌揚我們夫婦「捐資助學,功德無量」。最後由我帶頭,將捐款壹萬美金象徵性地投入捐款箱中,在座的各級領導幹部和校長老師們,亦魚貫而入,解囊捐獻,共襄盛舉。基金會成立大會,到此遂告結束。
乙、捐獻雲南牟定縣軍屯鄉食舊村自來水管安裝費
㈠捐獻緣起
我的故鄉是軍屯鄉食舊村,離鄉公所所在地天台鎮約半公里。自來水在七八年前即已接到天台鎮,而食舊村卻因為沒錢支付自來水管的安裝費,就這樣咫尺天涯,只有「望水興歎」的份子。本以為只要人民幣三萬元,即可安裝完成,遂與家人商量,勉強湊足參萬元,希望為食舊村的父老兄弟,解決自古以來飲水問題的困擾。誰知實際估價之後,方知全部安裝費用約需九萬元左右,與我所捐獻的相差太遠。為了不辜負我的好意,村公所的幹部們開會商討,決議每戶收費一百五十元,全村三百戶人家可收到四萬五千元,不足之數請求縣政府和鄉公所補助。於是在群策群力,分頭並進的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在八月中旬順利完工通水。這對提高故鄉的生活品質來說,無疑是繼「通電」之後的「一大躍進」吧!
㈡家鄉父老的心聲
九月三日,村長曾先生為了感謝我的捐獻而召集村中幹部開了一個座談會,並請鄉公所領導列席,會中除有關幹部分別報告水管安裝工程經費之籌措、使用、安裝經過,以及如何策畫消毒、過濾等工程外,並一致贊揚我所捐獻的三萬元,雖然只是全部工程費的一部份,但卻發揮了帶頭和鼓舞的鉅大作用。因為如沒有這三萬元作基礎,要每戶出三百元是絕對辦不通的事情;如果不是所差有限,要政府大量補貼也不可能,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把水管接通?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為了表示食舊村三百戶人家對我們夫婦捐款三萬元的感謝之意,特製錦旗一面,上面寫道:「清泉如甘露,點滴在心頭」這八個字,正說明了家鄉父老兄弟的心聲。
丙、結語
「孝親」為人倫道德之根本,「教育」乃強國富民之基本要素,而「飲水」之清潔衛生,則為強健身體之不二法門,三者環節相扣,不可或缺。道顯自小離家,隻身在外,從事教育工作四十餘年,無時不以故鄉之教育民生為念。本擬多所捐獻,無奈一介書生,能力有限,且年逾「耳順」之年,已自教職退休,收入銳減,養老之資,不可不預作儲備,是故僅以區區之數,略表寸心於萬一爾。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