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洞經音樂簡介

作者/王需章

文山的洞經音樂,集古典管絃樂及打擊樂之大成,細樂古雅,音韻悠揚,粗樂豪放,高亢壯激,唱腔清越肅穆超俗動聽的音色旋律,具有文山民聞音樂的特色,與江南流行的古樂有相似之處,實為國樂中的精品,早有仙音雅奏之譽。

洞徑始起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派沐英由南京率師入滇,沐英坐鎮昆明,分其部屬進駐各地。駐軍在當地安家落戶,其中南京藉人頗多,定居既久,逐漸興復原藉習俗。一般從軍文人,在原藉熟諳洞經音樂者,於閒時會聚合奏,引動一些愛好雅樂的人,也來跟著習練,有人由家鄉帶來洞經書,於是由家中到廟裏,由管弦樂到打擊樂,由私人場合至公共聚會,由自由結合到湊款興辦,就成為初具規模,定期設壇,辦會談經的洞徑壇了。

洞經壇僅限於文山人參加,初時由在原籍曾徑上座談經及奏過樂的熟練者教習,進去學習的人,必須入過學有光明的。上座談經共六人,分列兩斑,首座即稱掌座,是唱打演奏的指揮,除掌握談唱外,還須兼掌五種打擊樂,其旁為填座,協助首座起調,兼打小鉸擊節,其三為末座;對面稱副座,都專司談唱。

壇內供元始天尊,第二台供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對面設主君壇,供文魁進士馬天君。左側設赳儀官公座,舉年高有德者總管壇規,上座時朱批調名籤牌,由童子在階前跪報。上座的諸生,在大殿廊內兩邊經桌上,廊內立有大屏風,右邊屏風後即為樂器房。上座前先打牌鼓,諸生更換儒巾儒服,穿朝靴,佩忠孝帶,由禮生讚禮,嗚鐘,擊鼓,奏細樂,赳儀官上殿參謁行禮後升公座,諸生排班行禮,上座談經。下座奏粗樂,吹哨吶下堂鼓,禮畢撤班。

洞經有序云:「偶獲金像,具有夙因……」據壇內誦「大洞闡微」的老人說,文昌帝君躬耕墾畝,鋤出元始天尊的金像,供奉於古洞中,作大洞仙經讚揚,象徵吉祥,救劫一啗民。經中上十供,十次的和詞都是:「元始天王降吉祥,惟願慈悲降道場,今晨合會增福壽,皈命元始大潔王」。

經中「八音咒」多次重復「仙音洞玄章,吉祥壇熾鈞」「吉祥音,壇熾鈞」。此外,文昌帝君有「陰騭文」一書行世,說帝君曾十七世為大夫,文山洞經壇屏聯的上聯云:「爵登士大夫,統備一身十七世」。故歷朝以來,均為文士所尊崇,各地除文廟外,還都建有文昌宮,為文人集會之所,洞經傳之於文人之間。經書共四卷,題名:「文昌救紉大洞談經」,後有「帝君心懺」一卷,「酬恩心懺」一卷,談經及拜懺時,均以管絃樂及打擊樂伴奏。

經壇陳設,堂煌古麗,並無宗教特色,其會旨要義,表明在屏聯之上。大型對聯兩幅,均為郡士陳價敬獻,昆明陳榮昌敬書。一聯云:「元始基於一畫,在五龍三皇以前,獨闢洪濛號盤古;仙儒道無兩歧,除四子六經而外,更宣陰驚示來今」。又一聯:「揭先天道要,孰是傳人指授,歲崇能使形神通造化;演大洞仙經,無非訓世心維,張仲快敦孝友致禎嘩。」兩邊屏風,四扇為楊應選敬繪翎毛花卉的大寫意;四扇為昆明弟子戌之豐敬繪的工筆山水。經壇後面有屏一堂,楷書文昌帝君勸孝文,其起首云:「帝君曰:今日是元旦,乃人間第一日,吾當言人間第一事,孝也者為百行之本……」。其屏聯云:「體往聖格言,先思已過,法前賢明訓,後錄爾功。」廊柱上還有清翰林院庶吉士鄒毅洪撰書抱柱長聯。這些文物,都道出談經救劫,訓世致祥,表忠勵孝,勸善規過的要義。

洞經雖有壇名,並無固定的壇址,做會時是借用城內的廟宇,多在臨安會館或湖南會館,三元洞也談過經。每年正月談經六日,大年初一談上卷,初二談第二卷,加夜座,初三談第三卷,供天上十供,加夜座,初四談末卷,初五拜帝君心懺,初六拜酬恩心懺,晚焚帛,送聖,齋戒六日,至初七日圓齋。

清朝乾隆年間,生員畢榮,受大家公舉到南京觀禮,習學南京洞經壇的樂調禮儀,又到蘇州置辦樂器響器,回來後調整洞經唱腔音樂,發展會友,洞壇較前興盛。至道光年間,本城有一鄒姓的老學夙儒,德隆望尊,設帳教讀,名士文人,多出其門,人們稱為「鄒大聖人」。他不進壇,也不許他的學生入壇,把洞壇視為「怪力亂神」,颺言要與文昌帝君作文章,如果文章勝過他,他即率諸弟子入壇,因此壇中文人就扶乩約他去看,請得文昌帝君臨壇,乩批由他命題,他出了「子不語怪」的題目,然後自去作文章,乩筆也在沙盤中迅速寫動。他起首的小講尚未完成,乩筆已全文結束,他過來一看,就驚得全身汗出,佩服得五體投地,拜倒懺謝,後即率諸門人入壇,自此洞壇規模更加擴大,府縣官員,元旦到壇拈香。洞經音樂傳至各縣,舉凡各種經懺都選用洞經調子,行禮開壇,都選用洞經曲牌,至清朝末年,已傳遍鄰近各縣,城鎮鄉間有派人來學的,也有請壇中人去教的。愛好古典音樂的人,學得幾個調子,也於閒時拉拉彈彈,數人合奏起來,琴韻經聲,自得其樂。

洞經壇在文山,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辛一亥革命後,身家清白,有文化,愛好古樂的人都可參加,所以談演洞經,代有繼承。民國初年,昆明的經壇請乩,乩筆書示一聯云:「聞管絃之聲,早知開化;見禮儀之誠,共仰文山」。指出了文山的府名和縣名,知文山洞經壇的音樂及禮儀都好,就來函與文山洞壇洽商,邀請壇內人員到昆談演,當時因交通不便,老年人乘馬艱難,此舉遂告中止。

洞經唱調,以兩晚夜座歌詠詞的卦序排列,易卦六十四,分兩夜演完,每夜三十二卦,談奏三十二個調子,第一夜唱過,第二夜又重復,就用三十二個調子,談奏全部洞經,到拜懺時,另有拜腔,不在調內。經調之前,先由掌座副座報讚詞名稱及卦名,才起過板,接著唱詞。每調用音樂過門或過橋鑼啣接反復,也有音樂過門混合過橋鑼連接的,如「透碧霄」「叠、落金錢」等,結構非常緊嚴。「清風」「明月」及「疊、落金錢」都要下大響器,用於每卷之尾。

迄今,多次變動,人員離散,所存陳設、樂器、響器及洞徑書籍文物等,遺失殆盡,談經演奏人員,大都已老死或病故,現只遺三、四人,都在六十歲以上,技藝不全面,多已荒疏,將有失傳的危險。經多方努力,尚可回憶復歸,敬請全省鄉賢同心協力搶救,以保全此一高雅之習俗。


去年夏天,返里探廳,携來家兄需章手稿多件,今將其中之一整理徒發表,以供鄉賢祈賞,並祈來函指導!

王需文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