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南園的一副對聯及其書藝──兼談雲南民風
作者/張誠
雲南的書法,由于錢南園的影響,繼之有趙藩、陳榮昌等幾輩書家的舊習推崇,自清中葉以來便形成了以顏書體係為主要風範的書風。
這種書風的形成,一方面是對前輩鄉賢的尊崇,一方面也是滇中樸學儒士敦厚慈直民風在書法藝術上的體現。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山國民族的情調和氣質。縱觀錢南園的這幅楷書對聯,可以看出,這是在顏真卿書法基礎上發展了顏書體系,南園的楷書比顏真卿寫得瘦硬通神,極少有如蒸餅的筆劃。凡點均圓實敦厚;長捺則如大刀直劈,剛勁有力;小橫畫細而富于彈性,或如錐釘直刺,所向披靡。特別是『隱霧豹』和『得霜鷹』兩組字,寫得氣勢逼人,觀者無不聯想到這『霧豹』和『霜鷹』這樣的猛禽兇獸在『霧』和『霜』這樣險惡神秘的特定環境中的形象。『文采』和『精神』則突出表現了一種高尚的氣質。『南山』和『九月』在字形結構的筆劃處理上『特別是筆劃少的字』則體現了南園匠心獨運,下筆不凡。正如清道人李瑞清評他說:『南園先生學魯公而能自運,又無一筆無來歷,能令君謨(蔡襄)卻步,東坡(蘇東坡)失色,魯公后一人而已』。蘇東坡晚年自我感覺已超過顏真卿,現觀其書法連南園都趕不上也許是氣質的關係。
昆明地區從清代錢南園始,至民國年間,書家輩出,源遠流長,影響所及,早已超出地區的範圍。倘若你到昆明地區的名勝古蹟走走,你就會發現,大凡著名的楹聯、匾額,幾乎都與顏書錢字有淵源關係。何故雲南人如此敬重這顏錢書體呢?筆者在省圖書館舉辦書法演講時,無意中在堆雜物的地方看到原雲南圖書博物館的一塊大匾,名曰『樸學齋』,一看就知道是學錢公書體的,再一細看,匾上有一跋款很有意思,既解釋了這『樸學齋』的由來,更道出了雲南民風的特點。因區額久堆雜物之中,字迹多有損壞,今就可識者抄錄于後。跋曰;『滇僻處西南,民風以陋而得樸士風。亦然樸學之儒敦厚憨直,往往處為名士,出為名臣。而無鶩名之患,夫驚名者,外金玉而中敗絮,滇士雖陋,恥與為伍。今上臺闢龍池精舍以古學敘之,異可陋習盡除,人文大盛,不侫謬主講席,深懼雕琢繪繡之失木質也,爰榜所居曰:『樸學齋』。既以自勛并勉多士,且諭夫後之教滇士者。』末署『光緒十九年癸己春石屏許印芳題并識』『會澤張曾書』『註:曾字較模糊』。
我想文中所說:『出為名臣』,肯定是指錢南園先生。滇士的樸學風氣與偏愛顏錢書體有很大關係,而這種精神氣質又變成了偉大的實踐。君不見滇省以貧脊的經濟獨舉護國討袁的大旗,三迤健兒奔赴抗戰前線血戰台兒莊,滇中父老以血肉之軀築成抗戰之唯一通道││滇緬公路。然滇人不居功,不自傲,此乃敦厚憨直之滇中儒士特質。上朔到錢南園的剛正不阿,直聲震天下,正是一脈相承。錢公在昆明地區的殿閣廟宇撰寫的匾額為數不少,不幸的是八四年四月二日笻竹寺華嚴閣一場大火,焚毀了南園先生楷書對聯一副。內容為『已作真金詎復成礦;是惟師子乃解逐人。』痛哉,惜哉!再察南園的人品學養,皆以滇中氣質為本,繼而進京會考,流寓宦海,久之則陋習盡除,而人文大盛,終譽享海內外。諸如陳筱圃、袁嘉穀之中進士、中狀元、主學政、執編譯,赴東瀛之考察,倡學府、重人倫,促吾滇之倡盛,造就人才。再後者如唐公繼堯、惺庵公鍾嶽、迪之熊慶來公等先賢莫不如此。論錢南園的官職并不大,僅只是正四品,然錢公能有此作為,得到後世的敬重。難怪連美國的普林斯頓美術館和法國的佛利南美術館都收有南園墨績的藏品。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八期;民國77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