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門碑記」及其撰書者
作者/張誠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袁世凱偽造民意,悍然稱帝,這個倒行逆施的行為,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同年十二月,在雲南爆發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起義,各省紛紛響應,袁氏眾叛親離,在全國人民一致的咒罵聲中病死。
雲南護國起義在我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雲南各族人民為了紀念護國討袁的功績,于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一月興工,把昆明南城牆靠東一段拆除,建立了一座三孔拱形鏤花大鐵門(後因拓寬馬路,鐵門移為原昆明市工人文化宮大門),名曰:「護國門」;同時在門外造一雙孔石拱橋,名曰:「護國橋」;又將連接護國門和護國橋的繡衣街加寬改為石砌馬路,名曰:「護國路」(即今已改為柏油馬路的護國路)。此三項工程于同年十二月完工。工程竣工時,在護國門左側立了一塊石碑,碑面長約二米,寬○.八米,名曰:《護國門碑記》。碑刻分為碑陽、碑陰兩部份。碑陽概述了護國一役的歷史經過及其重大意義;碑陰則記載了護國門、護國橋、護國路這三項工程的督造、監修和工程設計人員的職務、姓名,並有工程的立案、修造時間、經費開支的記錄。此碑在拆除護國門時已不見,現所見碑文拓片是家父所藏。
《護國門碑記》的碑文是袁嘉穀(一八七一~一九三七,字樹五,雲南石屏人)撰寫的;碑文的書寫是陳榮昌(一八六○~一九三五,字筱圃,雲南昆明人)用莊重肅穆的顏體楷書所寫;碑額的篆書是陳度(一八七一~一九四七,字古逸,雲南瀘西人)所篆。《護國門碑記》的這三位撰書者,都是當時滇中有名望的學者、書法家,在前清科舉應試中都有過功名。其中袁嘉穀為光緒二十九年取經濟特科第一名(相當於狀元)曾任國史館協修,浙江學政;陳榮昌為光緒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督學貴州,遷山東提學使,歸主講經正書院;陳度為光緒三十年進士,辛亥後任雲南鹽運使(現存西山華亭寺「天王寶殿」即為其手筆)。這就足以證明當時立碑時的審慎態度和碑刻的重要性。
從《護國門碑記》的書寫內容來看,也為雲南護國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靠的實物資料。值得注意的是:《護國門碑記》中沒有提到蔡鍔的名字,這與過去談到護國運動則言必稱蔡松坡的流行說法有很大的區別。護國起義究竟是不是蔡鍔發動的,蔡鍔是否領導了護國運動,看來還有待歷史資料作實事求是地分析。另外,就是對陳榮昌先生的評價,過去有些偏頗,認為他是前清遺老,不肯出任民國官職,反對辛亥革命。其實,筱圃先生對辛亥革命的態度並非一成不變,他能親書《護國門碑記》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碑文,實屬一種順乎革命潮流的舉動。筱圃先生晚年篤信佛教,以佛門清淨無為的超脫思想寄托餘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雲南護國起義七十週年的紀念日,僅將《護國門碑記》拓片公諸於世,讓人們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研究歷史,認識歷史。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七期;民國7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