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在沙烏地阿拉伯
作者/滇南子
早期滇籍僑民
民國初年,雲南大理人馬安春在沙烏地阿拉伯麥加聖城管理類似雲南同鄉會館,實為接待每年滇籍朝覲人士住宿的館舍,俗稱哈智館,因朝覲天房人士,即稱為哈智。其人初係負簽求學于麥加禁寺者,卒業後,因懂阿拉伯語文,熟習人事地理,乃由產主當局選住他管理該哈智館。後來,又因他懂得鑑定寶石,又是有品德、忠實的寶石商人,就被麥加商界選為寶石鑑定人。
於民廿六年,始有河西人馬春山,三十八年蒙自人林興智,四十年蒙自人林向東,四十二年河西人沐有恒,峨山人馬雲安等先後到達沙國僑居,勤儉為生,成家立業,便長期住下了,迄今傳到第三代,而祖國風俗習慣仍多保持,要在這幾位老華僑到沙以前,即有阿拉伯語文的認識和基礎,同時,又是與阿人同一的伊斯蘭信仰,所以與阿人更容易和睦相親,溝通中阿文化。馬春山老先生原係民十九年新疆遠征軍第卅六師馬仲英部營中教長,廿六年到麥加朝覲後,就僑居麥加而美地那了,其後人馬沐德、馬賽德在沙讀小學、中學、大學畢業後,官派赴美國留學,沐德以品學兼優,在美時即被任為沙國學生團宗教修養負責人,以文學博士結業後,回國任教授而至利雅德大學阿文專修學院院長,賽德得新聞學博士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授。去年,馬老先生幼子馬思漢亦在利雅德大學工學院畢業任美地那省教育廳校舍建築總鑑定工程師。年前,沐有恒子沐文壽及馬雲安子馬郁蘇,由駐沙大使館選送為中華民國出席參加麥加世界古蘭經背誦比賽大會的代表,獲得第二項冠軍及第三項亞軍,曾受獎金沙幣參萬多元,由麥加總督金會,宗教部長須發獎金獎狀,為國家爭光不少。
民國五十年代,中華民國留沙,學生團計五人,由雲南盤溪人馬質彬領隊,入美地那伊斯蘭大學,為我國正式派遣留沙學生團之開端,故名第一屆,亦由伊大滇籍老班同學沐有恒每日下午予該等補習功課,馬君學成後,被馬來西亞前總理東姑拉曼主辦之回教輔導中心聘為教士,本年奉該組織命到臺灣地區協助各清真寺教習阿文古蘭經及講述教義。旅泰滇籍僑領忽然茂、馬少昌、楊恩照、王明孝、馬如騏、馬耀華、趙金風等各位熱心僑教人士所辦清邁敬真中學,保送留沙學生,已近十年歷史,首批之馬順龍伊大畢業後,于今年顧不到進研究院就被敬真母校迫其儘先回校服務。繼續前批生馬明亮、馬興德等又于去年新送來進伊大的王國昌、忽健民等十名滇籍僑裔學生,又繼續成長中。
仰光大學出身的旅緬甸僑裔馬相儒在吉達老生太學任教有年,近兩年被任為該校太陽能研究所成員,對蓄太陽熱機器設計,頗有心得,侄馬復能得地質學碩士學位後,擔任一家沙國公司之鋼礦開採設計師。
麥加天房朝覲團
歐洲大戰剛結束不久,戰後第一屆雲南朝覲團,由蒙自林石卿、王學、馬章林、沙有珍、林富全、金四、馬雲成和清末追隨過國父奔走革命,在緬甸保護過國父的馬雲漢老者一同組團到麥加朝覲、馬雲漢原名馬雲海,國父喜其忠勇思漢,特為之改名為馬雲漢。民三十年代政府為防止華北偽組織所派朝覲團到回教國際作反宣傳,乃電令我國留學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學生團組織中民國國回教朝覲團前往沙烏地,行動迅速,費用電滙,數日內即組成,團員共二十七人,團長係蒙自縣沙甸人馬子實先生,團員中計有雲南人馬有連、馬興周、林興智等九位全體團員均有阿拉伯語文相當造詣,代表國家出現于全世界數十萬人參與回教朝覲大典場合中表現宗教功課,國民外交,阻碍偽團活動,皆能一一達成任務,尤其執著國旗把偽團拉在該團的尾後,浩浩蕩蕩進入王宮謁見沙烏地阿拉伯開國元勳阿布都阿吉滋國王的一幕,更為隆重而精采,國王對中國學生遠道到阿拉伯國家求學感到欣慰,並予以嘉勉。後來自民國四十五年起,差不多我政府每年都派朝覲團,其任務和活動節目,自然比一二十年前更擴大,雲南人擔任副團長、秘書、交際、會計等識者很多,雖然年代、秩序、人名記不清楚和不完全,能記憶者有楊德亮、李忠堂、王立志、保國富、楊家浩、馬映祥、米龍祥、馬明亮、王文中、明東根、楊德貴、馬騏、王春山、馬鳳朝、李忠貴、沈榮貴、馬次伯、王文華、李如桂、何士權、何明光等等。都先後參加了國民外交工作。
民卅八年,雲南最後一屆出來的朝覲團,由滇南名教育家白蓮父率領有蒙化幾位鄉紳,昭通馬教長,盤兮納教長及大庄沙甸,回龍鄉賢林向東、馬成林、馬耀東等二十餘人。此次有兩項特殊收穫:第一、白領隊將麥加最流行的五本教功姊妹書攜回,先後譯成中文,其中尤以朝覲南針一書,適應迫切需要,中國朝覲人士均爭購閱讀,臺北方面的國家朝團更盼人手一冊,進行朝功,效用頗大。第二、白先生與麥加老華僑金志元老者協議,重託金府每年對於滇籍由各地到沙朝覲人士,予以全力接待和協助朝功。三四十年來僑居泰國緬甸雲南人,每年男男女女成羣結隊踴躍參加麥加朝覲而不感困難者,其原因在此。
不論國團僑團,在沙國對文化交流,國民外交,民族感情,以及對全世界各地來沙參加會典之幾十萬,百十萬人士爭取認識和同情,均發生莫大的效用。
參加助沙工程
我國駐沙最大工程機構榮民工程處,吉達海港施工處人事室主任杜忠賢曾前往若干三迤青年在陳豫主任總領導下服務于總辦事處,如工地、如聯絡站,他們大多數通曉阿語,又是與沙國人同一伊斯蘭信仰,故報效之處甚多,如張棟樑、張維芳、朱光燦、林槐等,及暑期滇籍僑生、僑裔馬興德、林樞、林權等均有學習與報效之功。最惹人注目之老幹部保山人楊宗顯,職低任重,以滿腔熱誠忠愛國家和樸實勤儉滇人性格,在夏都塔義府聯絡站服務,有特別優越之表現,頗得賴站長之器重。他生一子名楊塔福,用以紀念在該地工作歷程。榮工處助沙工程歷史事業中亦含有一份雲南人的心血在裏面。此外尚有若干未敍述到之技工,電務一類的幹部亦在榮工處各部門工作。
以回教人為首之德仁工程公司在近年經濟萎縮狀態中,仍屬一枝獨秀的駐沙工程機構,該公司也有受過高等教育的馬復隆、馬復升、張少昌、馬迪生等等雲南青年在裏面服務,該公司新式圖案清真寺建築,尤屬工程之特色。
醫務界的白衣使者
吉達前大費亥德國王醫院,亦即吉達中央醫院,有服務四五年以上的護士長林劉佩琪女士及職員馬瑟女士不僅在院中服務沙國病人,及住院之各國朝覲人士之病者,而且她價人並被選派至朝覲大典百多萬人設營的山區醫院服務,此外在私立馳名之吉達新醫院還有一位名護士周月嫻女士。雲南的女士們也同樣在環境艱苦的國際地區工作。
外交尖兵
民國四十五年二月,政府首次派遣埃及愛資答爾大學出身,阿文專家王世民先生到沙國來開辦正式領事館時,即尋約到沙僑居六七年的留埃同學蒙自人林興智先生協助開館,兩人以知當地語文,人事熟習,迅速地就在沙國外交部旁邊開了館,工作非常順利,吵人對我國甚為友好,不一年即升為大使館,王升為代辦,後來王代辦他調,林先生忠愛國家,服務領務僑務不計升沉,一直埋頭苦幹,工作了二十八年,在兩年前才退休,在職期間,還擔任翻譯,在紹德王、費瑟王、哈利德王及當時的費亥德王儲前翻譯過數十次,至與部長級間則不計其數,我國首任麥加世界回教聯盟理事孫繩武近十年之每年出席會議,因其不懂阿語,大使館均派林先生每次約一個月時間專陪孫理事出席,任語文翻譯。平時,他辦一萬多僑胞護照及協辦朝覲團,留學生等等業務,因為他曾在新疆當過縣長,故佔旅沙僑胞人數百分之九十的新疆同胞,不稱他秘書而仍稱他「父母官」。去年他率領旅沙僑胞雙十國慶慶賀團作首次回國,據說,中國回教協會歡迎上,也不稱他使館秘書而稱他,「哈智保母」。│凡赴麥加朝覲天方者,即遵稱為哈智。見到留學過沙國的人,據說,也不稱他秘書而稱他「老師」。
今年駐吉達總領事館,滇籍緬甸僑裔,仰光大學畢業的馬相賓先生擔任館內總務,青年有為,忠厚幹練,因其又曾在麥拉母古樂大學讀過書,對此工作頗為適台,對工作上將會有好的表現。
還有一件令人難忘者,即現任臺北雲南同鄉理事長簡爾康先生,在當年任臺灣郵政總局長時曾率領團體到沙烏地阿拉伯訪問,據說,他把在國內辦好郵政的寶貴經驗貢獻給與中華民國最要好的友邦沙烏地時,使沙國郵政當局感到分外的親切與感謝,並且,又重謝駐沙大使館以前所贈與的臺灣郵政一覽資料,這又使人連想到,五百年前雲南人三保太監下西洋時,進入沙國麥加城,宣揚中國文化的歷史佳話!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六期;民國7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