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溥鎮守昭通期間多惠政

蔡正發 

安恩溥(一八九四─一九六五),原名安德鴻,後更名為安德化,字恩溥,以字行,儸儸,雲南省鎮雄縣場壩鄉麻塘村花竹溝人。

    一九一六年一月初,安恩溥投入護國軍,編入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後備隊,隨軍入川討袁。參加了灘頭、黃桷樹、橫江、安邊戰鬥及敘府爭奪戰,先後擔任募兵委員、排長、連長等職務。一九二一年秋,安恩溥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戰爭,隨軍入廣西,參加了攻克柳州之役。

    其後,安恩溥歷任第五軍十六團參軍副官、營長、滇東鎮守使少校副官、滇軍第七旅十三團營長、中校大隊長、副團長、團長、雲南省軍需局局長、補充大隊大隊長、少將旅長、一八二師師長、六十軍中將副軍長、軍長、雲南省民政廳廳長、國民黨南京政府立法院委員等職。中華民眾共和國成立後,安恩溥歷任雲南省民政廳廳長、民革雲南省委員會委員等職。

    安恩溥不論為政治軍,都有可圈可點的突出業績。本文只介紹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六年安恩溥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暫編第一團團長和第二旅旅長駐防昭通兼管昭通十一縣政務期間的惠政,以如今的話說,就是簡單介紹一下安恩溥駐昭通八年兼管昭通十一縣政務期間的惠民工程。

一、興修水利

    昭通位於滇東北烏蒙高原,所屬十一縣,縣縣山高谷深少平地,多數地方不澇則旱。就連首府所在地昭通壩子的人畜飲水都是歷代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一九二九年,安恩溥駐防昭通不久,就開始實地考察,考察後召集紳民會議,決定從根本上解決昭通各縣飲用水與水源污染問題。

   (一)昭魯大河治河工程

    昭魯大河發源於魯甸大黑山,上游為桃園河、魯甸河,匯合中河與小龍洞河後為擦拉河,匯合到濟河後名昭魯大河,最後流人洒漁河,全長三十二公里。由於源高水急,下游河段流人洒漁河退場門處的老鴉岩,全為石峽,水流飛瀉,被當地人稱為「石龍過江」。老鴉岩地勢較高,夏日水漲,水流受阻,經常泛濫成災,沿河數十裡農田深受其害。

    為了根治水患,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在昭魯交界處修築過堤壩五十餘米,並在堤上建閘控制水的流量;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省總督府召集昭魯官紳會勘,由昭魯兩縣農民各自分段修復堤埂石橋,嘉慶二十五年(一八二○)堤橋修復竣工,並立碑記其始末,稱橋為得勝橋,關水塘為得勝塘;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和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昭通知縣捐款修整昭魯河,並在下游修溝配壩,溝稱官溝,壩稱石龍壩。壩築於兩岩之間,形如天生,人稱天生壩,溝壩修成,洪水稍有宣泄;咸豐十年(一八六○)昭通知縣孫廷儀查知舊圃街後海子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流人昭魯大河,泥沙淤集成災,便下令按土地攤派,每畝出銀一兩,集資購買大沙壩民田建集沙圍,在都濟村開新河段,河口建滾水壩堵截流沙,減輕下游堵塞;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昭通知縣榮昭主持治理昭魯大河出水口石峽,採取焚石爆石法,從四川購進煤油數公頓焚燒石灘,無效停止;光緒六年,榮昭主持重建石橋,並疏浚河道,仍然未能解決問題;光緒十八年至十九年(一八九二─一八九三)知府龍文以工代賑,清除河中泥沙,但老鴉灘仍未得治;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龍文仍以工代賑,在得勝橋旁建石橋一座,加速泄洪;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又遭水患,郡紳李湛陽與地方人士仍以工代賑,在浚河清淤中,深知清除老鴉岩石灘阻塞是治河成功的關鍵,但由於工程量大,資金匱乏而未能實施;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龍雲回昭通治喪,要求昭通知府符廷銓開鑿新河(人稱龍公河),要求魯甸知縣張瑞珂疏浚黃硝溝段,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洪水的壓力,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昭魯大河近一百六十年來未能解決的水患問題,一九三○年八月,安恩溥透過實地考查後,決定徹底修浚昭魯大河,並將情況上報省政府。雲南省主席龍雲接到報告後,立即任命安恩溥督辦昭魯水利。

    一九三一年一月工程處成立,安恩溥攜工程處全體成員宣誓履職。並與昭魯兩縣有關人員商議後,製定了治河辦法。其主要工作如下︰在上游深挖河道、在昭魯大河退場門處開鑿老鴉岩石峽、在昭魯兩處設立水利工程處,具體指揮治理工作及今後的維護工作。整治工作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測量河道,第二步是加高加固高魯河河堤,挖開大沙壩,排除農田積水。第三步是鑿深老鴉岩過江石峽,保證洪水季節河水暢通無阻。為了使工程順利開展,安恩溥透過調查,將昭通境內河段分為五段,對每段的工作作了詳盡具體的安排,並委派專人負責。

    為了籌集經費,安恩溥還與地方士紳商議決定,除由省府補助及地方撥款外,其大宗款項由鄉間水利工程的直接、間接受益者按受益程度大小派捐出工,做到有錢出錢,無錢出力。

    治河工程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動工,歷時三年告竣。共投資國幣288824.6元,投工2664003個,開挖土方524000立方米,炸石方47600立方米,炸深老鴉岩石灘2米,同時疏通了所樂河、小龍洞河、中箐河、龍公河等支流。

    昭魯大河治河工程第一次炸老鴉石灘成功,初步解除了多年來沿河兩岸水患之憂,泄洪護地五萬餘畝,對昭通、魯甸兩縣的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為一九五四年後對昭魯大河進一步的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昭魯大河兩岸五穀豐登,百姓樂業,《民國昭通縣志稿》寫道︰『迄於今日,昭通西南兩區一帶水淹窪地悉得栽種,即遇大雨亦無浸患之虞,造福桑梓,增加農產,厥功匪淺矣。』

   (二)疏通利濟河工程

    利濟河又寫作荔枝河,發源於龍洞,環繞昭通城,河水澄澈清潔,夾岸綠樹成蔭,幽靜宜人,文人學士將其列為「昭通八景」之一,美其名曰「利濟浮光」。民國年間利濟河為昭通城主要飲用水源。由於多年失修,河道淤塞,兩岸田畝常被淹沒,同時,河水污染也十分嚴重。一九二一年,昭通縣政府和當地士紳協商後集資於城西北角修建濾水池,飲用水的衛生問題雖然得以基本,但淹沒農田水患的根本問題並未解決。因此,安恩溥在治理昭魯大河的同時,決定疏通利濟河,做到大河、小河同時貫通。這樣基本根除了兩岸水患,並從根本上解決了飲用水污染的問題。

   (三)重修查閘暨新建堰溝工程

    詳見以下碑文。

       重修查拏閘暨新建堰溝碑序

查拏為四大皇閘之一,前人苦心創建,獲益匪淺。只以年久廢弛,農產因而銳減。蓋昭通為高原盆地,天旱無雨水灌溉,久雨又淪為巨浸,年穀不登,災荒迭見。欲為規劃久遠,要在除水患以興水利。曩者,旅長安公恩溥駐防昭通,於整軍之餘,督率地方人士,疏濬干支各河,閱時三稔,卒竟厥功。旋奉命調防,對除患工程大體告竣,而興利事業亟待續成。民國卅一年秋,適盧公永衡返鄉為太夫人祝嘏,集地方官紳謀建設農田水利以裕民生,複蒙主席龍公慨允,拔款飭組水利機構以董其事。於是水利協會以恢復四大皇閘為主,擬具計畫,次第設施。自成立興工以來,承旅長龍公繩祖、專員王公照滄督促於上,歷任湯縣長錫之、劉縣長質君、楊縣長介立扶持輔導,不遺餘力。紳民通力合作,黽勉從事,時經三載,各閘完成,旱澇有備。共用去國幣陸千伍百餘萬元,爰擬定管理養護規則,摘要刻之於石,俾垂百世而資共守。

   (四)維修清官亭即「三多塘」

   清官亭本名「三多塘」,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年),時任恩安縣(今昭通市)令王禹甸於所建。當時的恩安縣僅有兩個容積不大的水塘從城郊大龍洞引水儲存供居民炊飲濯洗之用。天旱少雨之時,居民用水困難。王禹甸帶頭捐資並倡導紳商集資選址興建。主體工程告竣,王禹甸為它取名「三多塘」。「三多」出自於《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三多塘」易名為「清官亭」是王禹甸離任後的清嘉慶十六年夏,時天大旱,城內另外的兩個池塘已經乾涸,幸有「三多塘」之水解居民之需。由於園中池水中央建有一占地面積三百○五平方米的二層外迴廊水榭,原名為三多塘亭,老百姓因感念為官清廉的王禹甸,將「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清朝咸豐乙卯舉人饒起孝為清官亭題詠楹聯:『者點水無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間塵不染,何人更踏軟紅來。』此楹聯寫出了清官亭水雖不多,卻福澤一方百姓的巨大感慨。一九三二年二月,安恩溥捐資三千元,集資千餘元,對昭通市區內這唯一的公園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其意十分明顯︰紀念王禹甸,以王禹甸為楷模,勉勵自己,激勵後人。一九八二年,昭通市政府又撥款建成清官亭公園,新辟土地兩平方公引,擴大公園範圍,開掘曲池,修建涼亭水榭,廣植花草樹木,增建了園中園多個。「清官亭」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興辦實業

    一九三一年,安恩溥發起創辦「昭通民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對市政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實業公司招募商股,共集資五萬股,每股滇幣五元。設墾殖部、礦業部、電力部。墾殖部初期以開發經營觀音山為主,同時籌辦森林、畜牧等項目。礦業部主要經營項目,一為昭通東郊「探採煤礦」;二為在昭通、彝良、大關三縣結合部的茅壩山開辦茅壩山鐵礦,後因「煉法不精」而中止。電力部主要經營電力公司。一九三二年,從上海中國聯合工程公司下屬的英國萬泰洋行購置一套八十千瓦火力發電機組,轉道越南海防,經滇越鐵路運抵昆明,再用人背馬馱運回昭通,安裝在西街公司本部。一九三四年一月供電,「滿城街市,普放光明」。接著又開辦碾米廠等加工企業。經過幾年努力,墾殖、采礦、電力各業均大見成效,大大推展昭通的經濟發展,確立了昭通在滇東工商業中心的地位。

三、改善市政設施

   (一)修街道,蓋樓房

    歷經戰亂後,雍正十年「規劃一新樓櫓備,橫衢蹈舞直衢歌」的昭通城早巳不複舊時景像。通省、通川幾條干道上的橋樑有的傾圮、有的狹促,已不能承載車馬之通行;城區的主要街道也更殘破不堪。一九三四年,安恩溥主持對主要商業區的陡街、西街、馬王廟進行了大規模根治改造。拓寬了街道,車馬道寬五米,兩旁行人穿越道各寬二米,街面全用三十厘米長、四厘米濃條石鋪築,臨街鋪面按統一規劃設計,全部改建為磚木架構二層樓房。「次第興修環城公路及城內十字馬路」,工程完成後,「改觀門面」,「鋪面盡改西式,街道寬平」,面貌煥然一新。一九三七年春,安恩溥又主持完成了昭通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昭通縣城市區街道等級及寬度的報告》,呈省建設廳核準執行。報告將城區街道定為三個等級;一等街道十五條,街面寬九米,兩旁行人穿越道各寬三.三米;二等街道十一條,街面寬七米,兩旁行人穿越道各寬二米;三等街道十二條,街面寬五米,兩旁行人穿越道各寬二米。

   (二)修築公路,架設橋樑

    一九二五年,雲南省政府曾有修建省內五干道計畫。龍雲執掌滇政後,又擬定本省公路建設四干道計畫。先後兩個計畫中,均有昆明─昭通幹線,設計選線為「昆明─楊林─會澤─昭通」。後考慮到會澤至昭通山高谷深,且須在江底架設牛欄江大橋,投資與技術均有困難,線路改為「昆明─曲靖─宣威─昭通」,分段建設。其中昆明至宣威段於一九三四年通車,宣威至昭通段二百零一公里於一九三五年動工。省政府規定︰「路基土方工程本省向例,在各縣境內者,由各縣征集該縣民工義務修築。」威寧縣城至滇黔交界處的煙堆山計長一百零八公里,工程量二百三十一萬立方米。考慮到這一段人煙稀少,民眾生活貧寒,安恩溥率所部官兵主動承擔了百分之六十的工程量。煙堆山至昭通城十四公里,也主要由安恩溥旅第三團修築。至一九三七年九月,安恩浦旅誓師出征抗日之時,全部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在修築昆─昭公路的同時,安恩溥還倡導修築了從昭通至新民村的公路,「沿途十餘公里,一切費用皆旅長(安恩溥)出資修建」。其間,安恩溥擴建、重建了昭通城郊迎豐橋和虹橋。

   (三)建「逐日運動場」

    雍正十年,昭通城中心建起總兵署。該總兵署僅僅是總兵衙署,所轄六營官兵均分防各廳、州、縣,並未考慮大批駐軍營房。民國時期駐軍大量增加,只能分散駐紮於會館、廟宇、民居,既影響正常操練、指揮,又難免擾民、害民事故發生。安恩溥看到這些弊端,於是報請省政府批准,撥款滇幣五十萬元,在城郊修建了北兵營。該兵營指揮中心、營房、警衛、操練閱兵場地一應俱全,「堪為永久駐兵之所」。昭通雖然是滇東首縣,學校、學生甚多,但卻沒有一個像樣的運動場。「九一八事變」後,安恩溥多方集資,在城郊圓寶山下征地數十畝,帶領所部官兵整修成一個設施較為完備的綜合性的運動場。運動場竣工,命名為「逐日運動場」,該名一語雙關,用心良苦。其一、含有體育健身應持之以恆,「逐日」堅持鍛鍊之義;其二、又隱含有「驅逐日寇」之義。隨之,倡辦昭通等十縣聯合運動會,公開宣示宗旨是「提倡體育運動,發揚民族精神,衛國衛民為將來」。

    安恩溥自一九二九年率部到昭通駐防至一九三七年九月出滇抗日。八年間,留下了讓世人銘記不忘的業績。終民國全期,凡昭通地方建設的重大項目,或者由安恩溥完成,或者由安恩溥規劃肇始,以一駐軍長官而對昭通建設作出如此貢獻,實在難可貴。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2期;民國10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