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的雲南教育

資料室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雲南是全國的「重災區」之一,而教育又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災區,廣大教師和廣大青年學生都深受其害。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一九七八年四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鄧小平幾次對科教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之後,教育戰線迎來了明媚的春天。被十年動亂嚴重摧殘的雲南教育,經過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兩年的初步恢復和整頓,七九年後進入了新的興盛時期。

一、歷屆省委省政府重視教育

雲南是全國教育發展嚴重滯後的省份之一。在廣大內地貧困山區和邊疆民族地區,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財政自給能力弱,辦學條件差,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省委多次提出,全省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教育,每年至少兩次討論教育工作,形成制度;要求將搞好教育事業列為縣社、隊幹部崗位責任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經費必須隨同全省財政的增長而增長。一九八四年,全省教育經費達三‧三七億元,比一九七八年的一‧五四億元增長118%;教育經費占全省財政支出的比例由一九七八年的8.4%上升至一九八四年的16.5%;教育的基礎設施投資達四千萬元,比一九七八年的一千三百二十萬元增長203%。一九八○年,省委省革委決定每年撥款五百四十萬元,舉辦寄宿制民族中小學四十所,一九八三年又決定撥款一千五百萬元舉辦寄宿制高小三千所。在省的帶動下,各地教育經費有了增加,也舉辦了寄宿制民族班。

一九八九年三月,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為本,科技興滇」的方針;二○○一年十二月中共雲南省第七次代表大會把「科教興滇」作為雲南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在上述方針和戰略的引導下,雲南教育工作穩步前進。一九九○年十二月召開了全省第一次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集中討論了農村加強基礎教育和初級職業教育,變升學教育為素質教育問題。一九九五年二月,省委省政府又召開了有六百多人參加的雲南省教育工作三幹會議,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專程前來參加。會議討論了《省委、省政府關於貫徹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意見》、《省委、省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對「九五」期間的教育工作作出進一步規劃和部署。二○○二年九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雲南省基礎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是「兩基」攻堅工程,核心是「普九」。二○○三年九月,雲南省政府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教育綜合改革。教育經費隨著全省經濟的發展有了較大增加。教育事業費用一九九○年為一二‧二八億元,二○○○年為六二‧三一億元,二○○五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一五三‧四二億元。教育經費的增加有力地支撐了雲南教育的發展。

二、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和「掃盲」工作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工程,是雲南整個教育的重中之重。一九八○年以後,對普通中學教育進行整頓,壓縮高中,調整初中,撤併小學初中班,發展職業教育,使基礎教育內部比例關係趨於合理,為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創造了條件。

二十世紀九○年代,全省認真實行了國家規定的對中小學教育分級管理的體制,基本落實了「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加強了對基礎教育的管理和領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各方的資助和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實施了一系列扶貧辦學工程:

一、在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兩年中,各級財政和社會共投入建設資金四‧七億元,新建和擴建初中六百五十五所、高小點二○八五個,使一些經濟比較落後地區的初小、高小學生難於就學的狀況有所緩解。

二、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七年省撥款一‧六三億元在全省五百零六個重點扶貧攻堅鄉實施教育扶貧工程,使這五十六個鄉的基礎教育狀況有了較大改善。

三、一九九八年五月起在全省六十九個縣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第一期義務教育工程。從一九九八年到二○○○年,共投入資金八‧一五億元;其中,中央專款三‧二五億元,省財政配套三‧二五億元,地縣財政配套一‧六五億元。到二○○○年,六十九個縣學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積,小學由一九九六年的四‧八四平方米增至五‧八二平方米,初中由七‧七四平方米增至八‧○七平方米;課桌椅配備率,小學、中學原分別由86.07%和94.58%增至99%以上;小學和中學教學儀器達標率分別由45.84%和59.19%增至90.89%和86.98%。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十五」期間,全省改造中小學危房三三七‧六一萬方平方米,新建校舍七一‧七三萬平方米,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制定了《雲南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工作實施意見》,對全省「兩免一補」(免雜費、教科書費,補助生活費)作出規劃。二○○五年共投人「兩免一補」資金四‧六三億元;免雜費學生二三五‧三一萬人,免教科書費學生二六二‧八二萬人,寄宿制生活補助學生一一五‧二九萬人。這一措施解決了大量貧困兒童的經濟問題,使他們安心完成學業。到二○○五年,全省小學有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七所,在校生441.2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30%;初中有一萬八千一百四十四所,在校生一九○‧五七萬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為80.53%。二○○五年,全省有一百一十二個縣實現「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6%,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目標;一百七十二個縣實現「掃盲」。一年後,全省一百二十九個縣全部實現「掃盲」,掃盲工作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榮譽表彰。這是在我國二○○○年實現「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全國少數幾個教育欠發達省份基礎教育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中等職業教育

從二十世紀八○年代初期開始,雲南省提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復蘇,一九九○年全省有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一百三十八所,在校生七‧三八萬人。在這期間,雲南省圍繞辦學質量提高工作,適當撤併了一些校點。一九九七年後,隨著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一些中專進行了調整合併;中等師範則為適應三級師範向二級師範過渡,也作了較大的調整。到二○○○年,全省有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一百二十七所,在校生為一一‧九二萬人,在校生和普通高中生的比例有了提高。

為規範職業教育行為,鼓勵各級政府和行業、企業依法舉辦職業教育,一九八九年雲南省人大常委會頒布《雲南省職業技術教育條例》,這是雲南首次出台職教法規。一九九六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雲南結合實際,於一九九九年重新制定並頒布《雲南省職業教育條例》。此後,雲南省又制定了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規範性文件,把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經濟社會事業,納入全省教育「十五」計劃統籌規劃,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教、依法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局面。為促進職業教育,二○○五年十二月,省委、省政府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台《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三十條措施和辦法,雲南職業教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省有普通中專九十六所,在校生一五‧五六萬人;職業高中一百五十六所,在校生一一‧八一萬人。

二、高中教育

一九七八年後,在「七五」、「八五」期間,普通高中在調整中穩步發展。一九九八年後,由於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步普及,以及受高校擴招等因素影響,普通高中有了較快發展。二○○○年,全省普通高中有四百一十八所,在校生二二‧二一萬人,比一九九八年的一七‧八四萬人增長24.5%。進入二十一世紀,二○○三年九月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統一思想、振奮精神、扎實工作、加快全省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的要求,成立了雲南省教育改革領導小組。針對雲南省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問題,全省重視提高高中教師的素質,並加強高中畢業生教學檢測,同時啟動教育綜合改革。通過教育改革,雲南省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至二○○五年,全省普通高中達四百四十三所,在校生四八‧三一萬人,分別比二○○○年增長5.98%和117.5%。同時教育質量提高明顯,參加高考的高分段考生逐步增加。高考成績的總體上升,証明了雲南省教育改革發展道路的正確性,也有力地反映了雲南省齊心協力抓教育教學質量的做法深得民心。

四、邊疆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

二十世紀八○年代,採取的特殊措施有:

(一)基礎教育方面,從一九八三年起即採取辦半寄宿制小學和全寄宿制中學的辦學方法,使各民族學生能夠專心在學校讀書。全省每年撥出二一○○萬元專款,用於這些學校學生的生活補助。從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年,每年拿出一百萬元,獎勵那些辦得好的半寄宿制高小;在四十一個貧困縣中,有九個縣辦了民族中學,其他三十二個貧困縣在縣一中設立了民族部,每年都給學生一定的生活補助。

(二)職業教育方面,採取多方面的扶持措施,擴大民族地區農業中學的規模充實師資力量;在省屬中專舉辦民族班;扶持各地辦好職業技術中學;在省民族幹部學校為民族幹部開辦職業班等。八九年十月,全省民族工作會議提出,基礎教育中要逐步注入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高中二年級後可實行分流,讓一部分學生轉為職業技術學習;對不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和高小畢業生,可試行「三加一」和「六加一」,即畢業後再加一年的職業技術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雲南省對邊疆民族地區教育進一步採取特殊措施。除對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開辦的四十一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學和三千二百一十九所半寄宿制高小採取鞏固提高措施外,規定從二○○○年起,半寄宿制學校學生人均補助由每月七元提高到十二元,寄宿制民族中、小學和三所貧困縣一中的民族部的學生人均生活補助由每月十五元提高到二十五元。二十五個邊境縣行政村以下小學的學生實行免收雜費、課本費和文具費的「三免費」教育。以上三項合計,省財政每年支出四千萬元。到二○○五年,享受半寄宿制學生補助的學校達五千五百五十所,受益學生五五‧五萬人,補助金額六千六百六十萬元。此外,省還投資四千八百萬元,改造了邊疆和民族地區一百所「草棚小學」;提撥五千二百八十萬元,建設了五十九所邊境口岸學校,使邊疆民族地區的兒童入學率達98.96%。

五、高等教育

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招生,激發了年輕人的學習熱情,雲南省陸續在地州市恢復和建立了一批高校。全省的大專院校由一九七八年的十五所增至一九八四年的二十四所、一九九○年的四十七所;經過調整合併後,二○○○年為三十四所;二○○五年又發展到五十所。在校生由一九七八年的一‧五九萬人增至一九八四年的二‧四九萬人、一九九○年的五‧五三萬人、二○○○年的九‧○四萬人;二○○○年後高校擴招,在校生人數二○○五年達二六‧八一萬人。高等教育毛人學率由一九八三年的1.22%增至二○○五年的12.65%。高校內部的學科層次和專業結構也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和新興的科系和專業,合併或取消了不必要的科系和專業,基本上形成了適應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體系。全省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0個,授權點四十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7個,授權點四百二十二個。在校研究生一‧三四萬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實現持續、健康的良性發展。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一三‧一一萬人。

高校的科研也獲得豐碩成果。二○○五全省高校教師共申請教育廳科研基金一千四百五十六項,比上年增長62.3%;項目申請經費2148.39萬元;高校科技活動單位二十六個,籌集活動經費二‧六億元;科技成果共獲獎九十六項,其中國家發明獎一項,省部級獎三十七項,其他獎五十八項。社科類成果獲省部級獎六一項。

六、教師隊伍建設

一九七八年以來,隨著經擠社會和教育改革開放的深入,雲南省教師隊伍在變革中發展壯大。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三七萬人,二○○○年為○‧九二萬人,二○○五年為二‧八九萬人;全省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二二萬人,二○○○年為○‧七六萬人,二○○五年為一‧○四萬人;全省普通中學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五‧九萬人,二○○○年為一○‧五六萬人,二○○五年為一五‧四萬人;全省職業中學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二萬人,二○○○年為○‧七一萬人,二○○五年為○‧九八萬人;全省普通小學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一六‧四一萬人,二○○○年為二一‧○五萬人,二○○五年為二三‧二二萬人;全省幼兒園教師一九七八年為○‧二五萬人,二○○○年為一‧九六萬人,二○○五年為二‧八三萬人。

在教師人數大量增加的同時,雲南十分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一方面加強中等師範和高等師範教育,為各級學校輸送合格教師,為教育戰線增添新的血液;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教學專業素質。到二○○五年,全省普通小學、普通初中、職業高中、普通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提高到96.38%、95.64%、59.74%、85.86%、84.46%。普通高等院校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達31.13%。在發展過程中,一支數量適當、專業素質較高、起輻射示範作用的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隊伍正在形成。

(本文摘自馬曜主編《雲南簡史》二○一○年六月出版)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0期;民國9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