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南京鄭和研討會紀略

作者/申慶璧 

鄭和下西洋五九○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三年在南京舉行,應邀於九月十四日首途,時中兒傳英媳開宇孫同往。十九日傳英開宇先歸,余與時中至太倉。廿一日至滬,廿三日回港轉澳門,翌日回台,謹以俚語紀之。

乙亥秋參加南京鄭和學研會感賦

西洋七下南京基 創造超前軼後奇

志纘大明一世緒 光昭寰宇千秋垂

安良除暴清海域 遠睦近親撤藩籬

蓬島孤懸留遺跡 航海節用首航期

研究鄭和今顯學 金陵首掌中流舵

四方賢士會秦淮 三台舉頭企碩果

盡心盡力溯本源 碩謀碩畫成大我

願聞印度太平洋 早有持平三保舫

 

九月十五日鄭和研究會開幕

研究鄭和九月中 江蘇飯店成黌宮

貴賓三百賀開慕 學聚四方辨真容

談海說洋一口徑 政官學究兩相融

十年功績今彰顯 南京鄭會展雄風

 

牛首山謁鄭和墓

隨眾專程牛首麓 攀登路徑萬松環

昔年傳說二回墓 今日重修三保龕

塋前階石二八級 動績象徵四七間

為證奇功遠汶萊 渤泥永臥烏龜山

 

和歿於古里僅髮帶回墓與寵似俗稱回回墓汶萊王渤泥來朝歿葬牛首側烏龜山

 

謁中山陵

隨遊陟彼中山陵 景仰存心懷至誠

俯晉緩升無別念 回首竟爾先登臨

四週閒眺人攘攘 幾條道路車轔轔

一生向往未得道 千里欲穿白雲深

 

遊明孝陵

宮牆紅紫綠林中 景象清新迥不同

屢下西洋溯本源 緒餘太祖振雄風

當年培植船材地 今日蔭遮松檜濃

回憶西遷來告別 不堪西返變客蹤

 

雞鳴寺百味齋餐敘

百味齋踞豁蒙樓 九華玄武一望收

昔年棲息競存地 今日隔岸觸目愁

環顧物非舊日景 座中談笑新朋儔

回憶啜茗獨上始 雞鳴風雨志淹留

 

重過長江大橋傷元桓早逝

橫貢長江最大橋 四年瞬過又來瞧

橋分上下行公鐵 眼向北南瞄浪濤

滾滾江流看仍舊 悠悠人世變如潮

欲明自力完成故 知友仙遊誰為描

 

寄寓江蘇飯店

鄭和研討寓江蘇 安樂舊名譽明珠

公議高論多場地 大餐小飲有郵廚

交流兩岸創模範 學步三代應傳呼

幸寄六天告別際 依依宴月樓供蔬

 

乘京滬火車過無錫

車過錫門我未停 豈能算是半錫人

心思蜜桃流留沫 腦裡湖水正澄清

茶座息惠留有位 舊蹤崇寺已難尋

老妻若是嚴相問 安慰鄉思何語能

 

置身太倉市

躬到鄭和起錨港 交通大廈暫棲身

芳鄰民族歌舞館 匾題西雙版納名

原籍古滇承禮遇 還獲東主品茶精

通衢夜進清人跡 咸喻小家碧玉城

 

太倉鄭和紀念館

鄭和館昔天妃宮 用儲食糧保元豐

七下西洋經過事 兩層樓壁畫圖中

天妃移位左矮屋 信眾虔誠上供同

三保鈞天知此景 所思豈亦與人通

 

太倉建港簡報

紛紛秋雨到瀏河 古岸遺跡耀水波

位據海江交流處 接連蘇滬掌太阿

市興建港為戰略 營運輔申導先河

油管橫江通崇島 箭形經濟敲大鑼

 

訪鴻鈞兄新居

內兄新寓天寶西 友訪親探稱便宜

寬綽簇新玉潔似 廣廊典雅序庠倚

回鄉雖遜祖先產 上市卻宜後嗣基

裕後於今已開始 光前圖遠豈有疑

 

文忠襟兄鎮圻姨侄導遊滬市

陽浦車經最大橋 東方明珠喜先瞧

撐天一柱千尺上 登頂四望百里遙

昔日外灘行攘攘 今成花圃坐聊聊

重觀城隍欣復位 且慶松雲嘗嘉肴

 

與宜榮無靄時中訪桃源里

提籃橋畔桃源里 東徒行前依戚居

歸客重瞻舊模樣 房東屢易今姓俞

歐巴驚對陌生客 壯脈傾聽連嘆噓

牆外兒園名已換 門懸霍山牌新書

 

虹橋道別

歸程首起虹橋場 鄧府陶家全送行

旋里原為歡暢事 離情無奈動愁腸

奪眶熱淚何其勇 閉口咽聲謝內藏

為使健康多聚敘 萬祈珍重莫感傷

 

京滬親友餐敘

西歸蓄意遍探親 兼採聚餐省時辰

白下梨園擠一席 滬江文曲桌三陳

老親新戚忙交談 海味山蔬少沾脣

席散清除檯面上 菜肴盈碗酒未清

 

香港怡東酒店與時中憑窗晨眺

面對九龍高屋鱗 店環千百舶和舲

船停車水相異趣 人港心台不同情

輝麗大千日態隱 音塵離市境幽清

回思初來逾周甲 何幸兩代重登臨

 

與時中遊澳門

地鐵先乘到上環 海船飛翼出海灣

秋水長天渾一色 青峰連島景千般

澳門頓入驚玲瓏 心扉隨開似雲閒

遺恨步趨異域上 兩天出入六重關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7期;民國8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