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軍旅苦修有成的胡紹康將軍
──早年參加國軍智力測驗名列前茅
胡達昌
家父胡紹康先生雲南省普洱縣人,畢業於軍校十一期(第五分校),受養成教育三年,抗戰勝利結束,新編十二師遭裁撤,營長任務交卸,旋在南昌被選為新軍幹部,送貴州遵義步兵學校第七期受訓,修習美式新兵器及連營戰術,民國卅七年在南京考取陸軍大學,主修戰術戰史及後方勤務,並上溯大軍統帥及戰略,惜開課未久因局勢逆轉,迺隨政府播遷來台,於新竹復校,民國四十年畢業,受訓時聞亦為三週年,嗣後美軍協防台灣,顧問源源而來,學校改採美制,他奉令報考陸軍參謀大學正規班第五期,獲得錄取,受訓期間為十個月,主修美軍參謀業務及團師戰術。
陸軍大學畢業後,分發六十七軍(後改第二軍)服務,先奉派第四處任後勤參謀,未幾改調第二處任情報參謀,民國四十二年改調至六十七師(後改八十四師)任第三科科長,主管作戰與訓練,這一連串的職務調整,使其對幕僚業務及相關職能,愈臻嫻熟,尤其作戰方面,朝夕磨練獲益最大。
當此時國軍由大陸播遷來台,整軍經武,積極建立各種制度,為了解幹部素質,曾舉辦一次智力測驗,以為培育訓練及人員運用之參考,時家君紹康先生,任職第二軍八十四師第三科長,迺依規定接受了是項測驗。智力測驗範圍可分軍事學識,普通科學及一般常識三大類。其中以軍事學術佔絕大部分,內容無所不包,通常所謂之四大教程戰術,兵器、築城、交通,當然羅列其中,另軍制學、戰鬥綱要、陣中勤務等典範令都是重點。家君在立志投考陸軍大學之前,自三十四年迄三十七年間,整整三年之久,經常孜孜不倦,發憤忘食,夙興夜寐足不出戶,用心研讀,對所有的課程,均不敢掉以輕心,力求強記,對軍制學一門能一字不漏背誦如流。再者,於八年抗日戰爭中,他在陸軍新編十二師,擔任排長一年,連長四年,營長三年,那是由雲南編組出發的戰列部隊,道道地地的滇軍,他經常置身第一線,在槍林彈雨之中,血肉橫飛之際,從事戰鬥指揮工作,每當戰鬥結束,即利用其間隙,展開部隊訓練,戰鬥與訓練構成軍隊的主軸,此起彼伏,如循環之無端,隨時光之推移永遠向前輪動,他在烽煙遍野戰陣之中,親身啄磨歷練,寢假奠定了堅實基礎,所習原理原則,得以充分運用,從而堅定其信心,增廣其認知。
由於智力測驗題目以軍事學術為主,而軍事學術又以作戰為主,作戰誠乃重要中之首要,核心中之核心,他擁有這方面專長,而投身考場,何異駕輕就熟,故能從容應付。
測驗成績九十分為乙等,一一○分為甲等,一三○分為優等,家君所得分數為一五七分,高得相當突出,故有部分人士認為不可能,抱存疑態度,因而此案未予公佈,亦未單獨告知,對當事者沒有絲毫表揚與讚譽,幸而成績未遭篡改,分數未受抑低,而真實的列入個人永久資料之中,惟系事隔經年,始於冊籍中發現。
此項測驗,可查知個人對某些事物反應之能力,其成績之高低,與個人事業之成就,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連動性也不大,家君在此方面認識清楚也因而沒有絲毫怨慧與不滿情懷,基於不矜不伐,謙沖為懷的古訓,家嚴雖獲高分,從未向任何人宣洩自許,而於茶餘飯後,曾對兒孫輩談論此事,兒孫輩卻耿耿於心,念念不忘,憑著片面的猜測,竟然否定了事實的存在,宛似烏雲掩月,令人深表遺憾。
當時軍長是徐汝誠將軍,師長是張莫京將軍,直屬參謀長傅伊仁將軍,副參謀長姚佐治將軍,都是優秀卓越的將領,不僅統御有方,而且愛護部屬有如子弟,咸為家嚴最敬愛的長官,他們對本案絕不會有任何成見,其次承辦的第一科(人事)科長高虹先生,與吾家同住一個眷村,彼此往來密切,私交篤厚,自然不致有任何扭曲舉措發生。
家君是位標準而又道地的職業軍人,也是一個平實的普通人,他既非軍事家,也非戰略家,他的特長是務實與苦幹,他沒有天縱的聰明資賦,亦不具特異的卓絕長才,他以投考陸軍大學的全部力量,轉而參加國軍智力測驗,勢如順水推舟著力無多,而他考試能獲得高分,完全是努力加巧合,良以題目內涵,與其個人所具備的專長、經驗、學識、素養完全吻合有以致之,苟命題方向有所不同,或許得分即不至如此之高也。
軍中智力測驗在國軍歷史上,應屬一個特例,而且也是空前的,家君在戎馬半生中,有此一段優良光輝經歷,理應藉此報導,以免家君終生抱屈引以為憾也。
附註:作者胡達昌,係胡紹康先生之次子,僑居美國,任職聖荷西國家半導體公司,兼任美國出版台北情報週刊編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0期;民國89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