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玄寺碑文

作者/李宗黃 

吾鄉西山之麓,有青玄寺焉,距余家二里而近。上有青玄古洞,幽邃奇怪,寺以此得名。背倚蒼松萬株蔚然深秀,其下蛟江右環,香潭左抱,映帶迴護,風景絕佳,為吾鶴名勝,驟人墨客多會於此,至流連而不忍去。

余因奔走國事,離鄉廿七載,每一憶及常縈夢寐。歲壬申請假回籍壽母,並奉命順道視察西南各省黨政,遊子歸來鄉山無恙,逢密之巔,慈雲陰覆,讀杜工部「維南將獻壽,佳氣日氤氳」之句,誠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者矣。

定省之暇,恆遊眺其上,主持湛霖上人道高而行潔,與余先二姐丈周紹伯先生頗相契合,常伴余探幽青玄之洞,垂釣香漾之潭,倦則箕據林間,品茗談玄之餘,為余道寺之始末,云:寺凡三,上寺在山腰,開山主持為雞足山僧普照,創始于明萬曆年間,由麗江太守木增與貴村父老所興修。下寺即淨土庵,乃明末李氐與主持湛德所建立,劫後僅有故址。中寺即本寺,為清初道惺老納剃度之所,初時規模宏大,咸同燬於回亂,乙己年始由湛霖就地募捐重建東西樓各三間兩耳,甲寅、丁巳兩年,復先後赴榆騰永募修正殿山門各三楹,客歲復命小徒寂悟往麗劍各地募化成韋陀彌勒各像,經二十餘年之募化經始,及各地大善長之捐助,始得以佛祖莊嚴,法輪煥新云。

余深佩上人之苦心孤詣,不特有功佛法,且得以保存地方名勝古蹟,深願與鄉人同宏此旨,永加愛護,更擴而充之,合上中下三寺闢為一大公園,既擅山林之秀,後饒木石之勝,風景愈增優美,地靈自生人傑。他日者,海宇澄清,解組歸來,與朋友三五輩,童稚六七人,釣遊其間,詠唱而歸,尤所心慕焉。上人徵記於余,因誌其涯略如此,並附寺產及功德於后。

說明

以上碑文係李宗黃一九三三年返鄉壽母期間於四月廿六日陪侍其母至青玄寺遊覽時應主持湛澄的懇求而作。復於一九四一年返鄉葬母時,購得河底碑石一方高一‧五米,寬○‧七米,原○‧一米親筆以漢碑直書石上,又從桃樹河清石匠趙六斤到家刻製,由其子文化送至青玄寺交主持禪師湛霖,隨後安鑲在大殿右山牆內。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7期;民國8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