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寺壁詩鈎沉錄

作者/雷聲普 

雲南名勝古蹟瑞光寺,位于永勝縣清水鎮金鰍峰麓。寺廟之建立,該寺正殿大樑上書云:

龍飛崇禎七年,歲在甲戍季冬月,樹吉士誥封大理府雲龍州儒學見任司訓阮嘉禎孺人劉氏,奉政大夫山西臨洮府少府阮嘉祥宜人劉氏,男國子生阮階孫阮德昌阮順昌阮思昌施地住孫阮繼昌阮嗣昌住持僧寂登同建。

據此,則此寺有記載的建造時間為明崇禎七年(公元一六二八年),邑人阮嘉禎等同建。從住持僧寂登動與其事推想,是否原已有舊廟宇無從查考。此後二一○年至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年)重建,面目改觀,據詩寫述:『梵宇重新增壯麗,蓮燈依舊照輝煌。』(耀明和尚詩),是頗為恢宏壯觀的。筆者曾拜訪清水老人,據回憶該寺建構為宮殿式三進土木結構,四週紅牆圍繞,大門懸匾曰『一塢慈雲』。門聯云:

不放煙霞出谷口 常留雲樹鎖禪關

此聯為清代名書家劉澍(兩崖)撰並書。

門內有一荷塘,約半畝許,由東山引來溪水,不斷流入,池水澄澈,中有各色魚兒。

二門(正門)為牌坊式斗拱浮雕,左右兩旁各塑「哼哈二將」鎮門,形象高大威武,令人肅然敬畏,門聯鑲嵌『瑞光』二字云:

瑞靄婆娑塵劫裡 光生寂寞有無中

正門內兩旁為客廂樓房,二殿有觀音、韋陀塑象。正殿前置一大銅鼎,香煙不斷。正殿正中有銅鑄如來佛像,高約二米,端莊慈祥。兩旁及偏殿,還塑有若干菩薩尊者。正殿地面光滑如鏡,長年無塵。相傳內有『避塵珠』,以故一塵不染,詩人曾描繪為:

過徑方知林有寺 入門果見境無塵

正殿有格扇門六,浮雕三層透漏,刻工極為精巧,人物花鳥,蟲魚走獸,栩栩如生,唯妙唯肖。門上方亦為橫長幅浮雕,精致與格扇門媲美,互為映襯。再上懸大字匾額『佛身常在』四個大字,一字一匾,高約八十公分,書法端莊凝重,增強了梵宇恢宏莊嚴氣象。

該寺後山林木蔥蘢,松柏常青,故詩人有『林深時見鹿』、『半榻松風清梵宇』、『萬壑松聲清入夢』等詩句狀寫其景。牆外有柳樹、丹楓、柿子、竹林。特別那幾株高大的夜合歡樹,開花時遠望如雲,故有『桂花香十里,白雲護紅牆』之美名。

瑞光寺以禪院及林泉勝境,招來高僧與遠近遊客瀕臨,流連忘返。文人雅士,常集此飲酒賦詩,彈琴敲棋,充滿文化氛圍。其間又以清乾隆年間為盛,當時永北府出了八位進士,有四位是清驛人。劉糙、黃恩錫、楊嶸、胡墩等都負盛名。文人詩家聚會,吟詩作畫,留於壁上,故當時瑞光寺之壁詩、壁畫,聞名遐邇。

大錯和尚緣結瑞光寺

名僧大錯,原名錢邦芑(生卒年月不詳),字開少,江蘇鎮江人,明亡後,走閩粵出家為僧,法名大錯,雲遊各地,曾來雲南,足跡遍雞足山等名寺古剎。寓居瑞光寺三年,可見其與該寺情緣頗深。流寓期間,與文士交遊雅集,曾寫過一些詩歌,今日及見的有三首,其一為『阮家世孝歌』:

阮家世孝流慶長,磚傳人口名姓香。母為翁疾懷感傷,藥餌不愈中徬徨,全力刲股調藥嘗,一匙入口心清涼,疾翁霍然起匡床。孝道傳家感正祥,十歲女子知能良,母病朝暮相扶將,憂心如焚充斷腸,雪刃隱隱衣中藏,忍淚刲股投藥湯,母病平復健且康。族里驚傳重倫常,野史眉公傳已詳,吾師太史復表揚,文字流傳百世香。小人有母在高堂,朝暮白頭倚聞望,十五年來未稱觴,余何為者客此鄉?罪通朴天我涕滂。女子不若中自戕,感茲世孝尤激昂,百拜頂禮作歌行,歌詞愛慕為悽愴。秋風颯颯束歸裝,送指江東心惶惶,一奉菽水樂未央。孝感流播在蠻荒,風移俗易豈不臧,永世尸祝誰能志!

(見劉糙主編『永北府誌』)

此歌原寫在瑞光寺偏殿南面阮姓祠堂內,祠堂正面神寵上立兩塊木牌,一塊寫阮氏歷代世系,另一塊寫『阮家世孝歌』。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行本為我國優良傳統,但在古人不免於時代局限性,表現而為「愚孝」,固不足式,但大錯在頌揚阮家孝行的同時,聯想到自家尚有『朝暮白頭倚閭望』的慈母,自身長年雲遊遠方,十五年未盡孝道,悲從中來,涕泗滂沱,心情難以平靜。

大錯的『寓瑞光寺』署名『明亡臣錢邦芑』:

荒服驅車日漸斜,瘴煙影裡見人家。禮樂依然存父老,干戈何處問桑麻?河山被碎殘黎在,雲漢昭回毒霧遮。進人歸路頻搔首,野寺霜林帶晚鴉。

『別瑞光寺』       明亡臣錢邦芑

停車古剎月斜臨,老樹當霜秋色侵。蝴蝶夢回宗國淚,杜鵑聲斷故園心。亦有門人頻問字,欣逢好友更攜琴。不堪再渡瀾滄水,沈到西江怨更深!

這二首七律,一寫寓居即景,一寫告別瑞光古剎。緬想大錯當年,在滇西雲遊中,愛上我的家鄉永勝清水地區山青水秀,林木蔥蘢,瑞光廟宇不凡,景物宜人,民風淳厚,他喜而寓居,誦經參禪之餘,與當地文人雅士彈琴賦詩,修持中生活還是不乏佳興的。

然而,他畢竟是位大明亡臣,『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他精神上承受著異族統治的痛苦,而又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乃雲遊方外,寄身浮屠,尋求解脫。然而家國之恨,故園之思,刻骨銘心,無時或已!詩中『河山破碎殘葉在,雲漢昭回毒霧遮」、『蝴蝶夢回宗國淚,杜鵑聲斷故園心』兩聯直抒胸臆地傾吐內心情絛。『殘藜』者,詩人自道也!

二詩所選的時光背景,也是別出心裁的:其一寫暮歸,大有『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的畫境與氛圍,不過更覺其蒼涼沉著。『霜林』、『晚鴉』正是『頻搔首』的客體映襯。其二寫別寺,時間是早行。『停車古剎』,意味著對寓居千日的瑞光寺,情意拳拳,離緒依依。因為在寓居中,「亦有門人頻問字,欣逢好友共攜琴』,精神是大有寄托的。可是此時此際,夜靜更闌,蝴蝶夢回,終難驅宗國破亡之恨;杜宇聲聲『不如歸去』,難抑故園倦倦鄉思。此種情懷,發展到極致,不由得從心底唱出『不堪再渡瀾滄水,流到西江怨更深』,我們這位大師、詩人愛憤何其深也!

瑞光寺之消亡與壁詩遺稿之發現

五十年代初,瑞光寺開始部份有傾圯,而原貌猶存,而後山山林,已逐漸被砍伐,更不幸的是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浩劫中,開始是佛像被毀,受到種種破壞。至一九六七年,生產大隊以建蓋隊部、倉房為名,興師動眾,拆除瑞光廟宇,趕走住持。庭院內桂樹、紫荊、竹林及其他花木、牆外松柏、夜合歡等林木植被全遭砍伐,枝株不存。巍然殿宇,夷為平地。後山經濫砍濫伐,已成禿嶺,水源枯竭,蓮池亦蕩然無存!歷經明清及民國三百四十年歷史的一所古寺,自此從地球上消亡無蹤。

搬走廟宇建築材料及一應物事後,許是當事人受傳聞瑞光寺藏有寶珠的誘惑,對大殿進行挖掘,挖出一口大甕缸,上覆鐵鍋,揭去鐵鍋,發現缸內藏有佛珠若干,佛經多卷:他物不得其詳,一應物事,落入誰手?下落如何?誰能知其究竟!最難得的是甕中藏有『瑞光寺壁詩』手抄本一冊,為大路村村民萬某收藏,得以保存下來,不致被毀於無知之毒手。

壁詩舉隅

『瑞光寺壁詩』手抄本紙質為鶴慶白棉紙,寬約十五厘米,長約二十三匣米,毛筆楷書,字體一般,非大手筆,顯係某僧人自壁間抄錄,未署抄寫年月。十年前筆者專誠從萬君處借閱,欣喜之餘,復轉錄一本存覽。原抄本共錄詩五十六首,計七律四十一首,五律十四首,七古一首。許多首為步韻應和之作,作者二十二人,用筆名者有『鵝湖散人』、『布衣香泉』,僧人有『耀明和尚』,詩中提到的禪師有『澹澹禪師』、『慧東上人』、『元妙上人』、『定老(澄)禪師』等。詩作中僅『甲子暮春』、『壬寅小春』、『咸豐十四年九月』、『戊申之秋』幾處。

因限於篇幅,現謹選錄數首以饗讀者:

自昔曾聞主善師,惟貪古跡日遲遲。

花間結社淵明酒,月下敲門賈島詩。

筆借壺山頻作架,墨酣程水願為池。

交歡南北聯知己,滿目秋光倩客思。

※此首為抄本開卷第一首。壺山,又名筆架山,程水,指北面約十里許之程海,今以盛產螺旋藻名聞海內外。

薰齋 劉裔甡

蓮社風流亦我師,每逢攬勝意遲遲。

蒼茫雲樹天然畫,縹緲煙霞象外詩。

萬壑松聲清如夢,一灣碧水淨通池。

群英雅會傳佳句,引得情痴幾構思。

行齋 謝秉書

悟澈真詮一字師,誰攜雅客步遲遲?

畫鈴有意非工畫,詩到無心始見詩。

夕照寒鴉貪古木,秋風楊柳淡清池。

剡溪尺婉輕相贈,付與越僧仔細思。

※越僧,可能係指大錯和尚。

嘯岩 胡墩

中山曾聞酒力好,一酣千日忘昏曉。

古人之言豈我欺,我思古人我亦老。

瑞光古剎境蒼茫,紅塵喜不到上方。

同人招邀咸雅集,縱談狂飲下夕陽。

風雨忽來不覺曉,索酒遙欲倒春缸。

玉山既頹禪栖處,強辭諸君君且去。

邯鄲無夢來僧榻,啼鳥一聲不知曙。

諸公招飲尊剎,醉宿上房,率舉書奉澹澹禪師哂正

樵雲山人 黃恩錫草

古剎由來不計年,平分璃色靠南巔。

山如僧骨稜稜瘦,樹似佛頭簡簡妍。

抱愧朴心總是俗,偶臨此地即登仙。

黃花單竹尋幽夢,富貴浮雲步前賢。

寺建東南號瑞光,四周古樹遮芬芳。

花前酌酒精神爽,月下吟詩翰墨香。

驅俗全憑數畝竹,真修那畏三秋霜。

禪堂靜吟高僧語,悟徹浮生不用忙。

許霖 馮廷鍔

留題誰是有餘師,興到何嫌得句遲。

近我蒼松真解語,似人奇石欲催詩。

春秋消息花三徑,天地盈虛水一池。

若個身閑如衲子,也無名利也無思。

咸豐十四年九月 布衣看泉稿

淨土花閉十丈蓮,進人都是小神仙。

紅妝艷射扶桑月,翠蓋晴翻水底天。

檻外旃檀含宿雨,池中密葉帶疏煙。

碧筒雪藕添詩興,又見斜陽照几筵。

青蓮變相作紅連,打被禪關詩亦仙。

是色是空清淨地,無遮無礙雨花天。

高承碧漢千團露,靜鎖香廚一縷煙。

隔斷紅塵波渺渺,灰飛總不到齋筵。

半畝方塘半畝蓮,種花即是散花仙。

拈來微笑妙香國,不染纖塵極樂天。

放大光明看湧座,空諸色相淡如煙。

三千世界清水境,中有高僧結社筵。

歸農老人 王素航

攜來童伴賞名流,不蔓不技籠翠華。

承露盤中千片玉,採蓮船上幾重霞。

艷如桃李迎秋月,皎若冰霜漾翠紗。

紅白爭妍常換彩,清香散入梵王家。

十丈錦蓮兩樣根,淺深佳色映法門。

借來玉露三分魄,引出海常一縷塊。

日月凝枚花並蒂,雲霞漾沼酒盈樽。

納涼惟愛持筒飲,襟上猶留舊釀痕。

七律二首錄奉定澄禪友清鑒 行堂劉健運

奚奴攜酒出村南,雨後山光接蔚藍。

鋪地新茵鬆蜡屨,參天古木透珠龕。

晝長竹院蟬聲遠,風靜荷房蝶夢酣。

料得塵襟全滌盡,好尋覺士打禪談。

汗漫精藍遣睡魔,方塘半欽放新荷。

風清翠沼香醃餲,雨浥朱欄色婀娜。

絳辮掛來雲錦合,冰裳褪出露華多。

濾懷好借碧筒酒,詠罷歸來各醉酡。

莫怪蓮溪愛此花,淤泥何曾礙清華。

溶溶不鑲秋山月,灼灼還疑鸑嶺霞。

欄外新薇添碎錦,池邊芳草漾輕紗。

嗟余鹿釆風塵久,暫學倫閑到梵家。

納涼蘿徑倚雲根,風送蓮香直到門。

艷態都從脂借色,清姿不倩月分魂。

露浮單蓋珠千疊,人對朱欄酒一尊。

興盡歸途回醉眼,叢林半是暮煙痕。

右詠荷 研農 劉秉書

水曲山阿鬱茂林,上方回首白雲深。

人來竹院逢僧語,客向桃源問渡津。

畫里桃壺何處賞,壺中天地者番臨。

沿塘散步償幽興,妙有游魚解聽琴。

隱隱樓台隔霧存,寺藏喬木不知門。

圖披紫竹林中畫,塵斷綠楊樹外村。

穿澗溜鳴聽鱖婦,下場鐘動散鴉孫。

金山舊有高人寄,壁上猶留古墨痕。

一程綠柳隔居人,誰信山拗畫最真。

過徑方知林有寺,入門果見境無塵。

千行竹繞長清院,四季花開不老春。

閑與高僧聊半日,幾疑躬是燈村身。

聘岩 高珍

一到叢林謁上方,千竿翠竹繞禪堂。

談經雨散天花落,飯眾梆敲古缽香。

梵宇重新增壯麗,蓮燈依舊照輝煌。

敬從寶殿憑瞻仰,佛頂依稀現瑞光。

白雲深處聚祥光,鷲嶺飛來一佛場。

紫竹林中翻貝葉,白蓮池畔泛慈航。

久欽和尚清規肅,細閱名人翰墨香。

古寺栽培非旦夕,近來花木滿禪房。

白髮蒼顏一老僧,禪心久已透三乘。

清規宛在誇淮海,衣缽猶存繼慧能。

池畔談經魚聽法,竹間話道月為燈。

古稀道貌真無量,借問黃梅熟也曾?

右金斗山遇徒侄 耀明和尚

山靈招雅客,攜酒到門遲。

相對渾無語,會心不在詩。

柳殘秋滿目,荷敗水盈尺。

謝履尋幽處,丹楓寓遠思。

劉裔孫

秋樹碧遮路,草深行步遲。

樓高喜到客,夜靜愛題詩。

流水細環屋,宿鷗輕入池。

留君違遠夢,別緒長相思。

右五言迴文詩一首 胡墩

綠樹重重合,清泉曲曲通。

響傾荷蓋雨,香燒桂花風。

鳩拙頻呼婦,蛙鳴半在公。

為霖空自願,且自學秋蟲。

蒼翠迷行路,迂迴徑自通。

荷傾千點露,挂散一林風。

酒墨懷前輩,悲歌溯寄公。※

微吟誰解意,階響答秋蟲。

劉秉書

※「悲歌」句下注云:『田園錄大錯和尚詩於壁』。據此可知壁詩中有大錯和尚詩,手抄本未錄有,可見其非壁詩全璧。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6期;民國85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