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將「中國媽媽」的快樂分享雲南同鄉
作者/邱學德
我生在山明水秀,四季如春的雲南省昆明市大歡樓湖畔邱家花園──我的父親賜給我一個名字「學德」,非常滿意。也體會到他老人家的意思,故我一生均以崇尚「舊道德」啓發「新思想」,為努力的目標。在家庭中亦須要具有「三從四德」的美德。
我頭頂上高坐乾坤兩府的九十高齡的父母和公婆,愛心教導,平輩兄弟姊妹、妯娌、姑嫂、弟媳,呵護備至,下一代侄男、姪女、外甥男女等敬重有加。婚後,獨力支大廈,自力更生,培育兩子──童鶴齡、童鶴榮,獨生女童靜安三人完成大學,成家立業,更能享受長媳吳珠芳、女婿陳瑞明的孝順,尤以三歲孫女童瑞婕笑臉娛親、丈夫偏巧名為童先憂,我早已忘憂趨樂,充分享受了「媽媽的媽媽的愛心」之樂,總計上下四代同堂,人口近百位之多,因此我能在這個大家庭中實踐。
一九九二年春我受親朋好友的推薦,參加了婦女界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媽媽選拔比賽大會」,我榮獲十五位中國媽媽之一,並獲得了「最佳機智」和「最佳才藝」獎,當那條大紅彩帶掛在肩上時,滿堂喝呼歡聲響起,掌聲如雷的一刻,提醒了我有機會應把「愛心」從家庭中帶給社會上,更多需要關心的人,這個榮譽全靠我的父親「機智多謀的──邱開基──」和我的母親「艱苦歲月推不倒的──敖乃華(雲南文獻第二十期中所載登)兩位雙親大人平時訓示的精誠力量感召所賜。
更應感謝印度瑜珈大師SRISRI SATCH IDANANDA YOGI萬里傳來福音,給我健康身心。亦盼能與國內人仕,以及各國許多外籍朋友同享。總之,有了健康身體,才是真正的「財富」。
我是一個雲南人,更應將這份「中國媽媽」的快樂和榮譽分享雲南同鄉。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