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涯勝覽中之「水上」地位考

作者/李拂一

 

瀛涯勝覽暹邏國條(註一):「國之西北,去二百餘里,有一市鎮,名上水,可通雲南後門。此處有番人五六百家(註二)。諸色番貨皆有賣者,紅馬廝肯的石,此處多有賣者,此石在紅雅姑肩下,明淨如石榴子一般,中國寶船到暹邏,亦用小船去做買賣」。

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本,對「上水」未有校注。

陳棠花瀛涯勝覽暹邏條註釋本註稱:「國之西北,即指詎大城之西北,上水,伯希和謂:當非溯水而上,而係市鎮之譯名,但伯希和自謂對暹國古市鎮不甚明瞭,不能證明其地。筆者為先查考其名稱,然後以通雲南道證之。北部的清邁(即景邁),為通雲南後門之一地,其地產鴉片,筆者嘗見販鴉片者,記鴉片來源曰上水,以代清邁,此殆指溯流而上之義。另一大城西部可通雲南後門地,即千差那武里,其地即產紅馬斯肯石(詳下)處。此地可由三佛塔孔道至緬境,由至沿薩爾溫江而入撣部出雲南,此地有夜功河之二支流:一名槐艾;一名槐萊,即大支流與小支流之意。槐義為水,但音則非『上』,且地在大城之西,當說不去。維紅馬斯肯的石在千差那武里出產,但可攜售於他地。另一地則為彭世洛,其地近素可太。彭世洛因位於昭披耶河近北部支流(即難河)與(容河)之間,故古代稱彭世洛為上槐,上義為二,餽義為水,即二水繼流地也。由彭世洛至素可太,再至拉恒通暹北夜束入緬境,沿薩爾溫江至于撣部入雲南。若以清邁入雲南最近,但其地多山,且此地為暹北部,非西北。千差那武里雖為紅斯肯的石出產地,亦暹西非西北。彭世洛則在暹北稍西,其地古代名二水他,暹名二音上,故第一字可譯音,第二字可譯義,而得為上水」。又稱:「考暹古代通雲南途道,由暹西即三佛塔道略如上述。清邁誌一書記載:古代暹北,昌萊(位於清邁之東北暹極北邊陲地)入古八百大甸而不能由北直趨,因阻於山嶺,須先繞西行,入緬境,再繞東入昌敦,而入東里(十二版納),古代途道均如此」。

陳君以清邁「為暹北部,非西北」。謂:「彭世洛則在暹北而稍西,其地古代名二水地,暹名二音上,故第一字可譯音,第二字可譯義,而得為上水」。認為「上水」即彭世洛。根據現代暹邏地圖,大城位東經一百度三十五分,彭世洛位東經一百度十五分,在大城北方偏西約七度。清邁位東經九十八度五十二分,在大成北方偏西約十九度。上水則在清邁府城東北九公里,位於大城北方偏西約十八度。清邁及上水,雖同為暹北地區,但較彭世洛均更為偏西,雖不正位于西北方,以北北西略北之地位而曰國之西北,應說得過去,古人不會嚴格到必須偏西四十五度,方能稱為西北方也。又陳君釋二水地曰:「暹名二音上,故第一字可譯音,第二字可譯義,而得為上水」。但暹語「二」(SUANG)音近「双」而不近「上」,未免牽強。同時彭世洛遠居清邁之南微東四百三十七公里,距離雲南後門甚遠,更難圓其說,至謂「古代暹北昌萊入古八百大甸而不能由北直趨,因阻於山嶺,須先繞西行,入緬境,再繞入昌敦,而入車里(十二版納),古代途道均如此」。清邁誌一書,未能獲閱,是否如此記載,無從復按。

按「上水」(SANSAI),位於清邁府城東北約九公里,湄濱河之東,渡河而西,即清邁府城,潮屬僑胞譯為「訕西」或「訕柿」,為清邁府屬十九個縣之一。全僑寓清邁多年,曾數度往遊,滇僑書信往還,通作上水,口語或循暹語作「上腮」。暹邏鐵公路未通達暹北以前,滇南商旅,大都集中於上水做買賣,亦有遠至大城或曼谷貿易者。暹北鐵公路通至清邁以後,僑寓上水滇人,多數移入清邁府東城外王河街(CHAROENPR ATHES ROAD)一帶。舊時十二版納商人至上水做買賣者,通常由車里大猛籠出國,南行經緬屬猛累(猛壘)、猛勇、猛白了,西南折經猛嶺、猛戈、紅勒,大其力而入暹北邊境湄賽(潮僑譯作柿)。猛籠至湄賽,馬程約六日,一百九十一公里,又南行二日至景海(舊景海土守備司,今通作昌萊或清萊),六十五公里。民國十七年初,余曾就伴紫梗商馬幫旅遊至此,然後換車至曼谷。當時暹北公路已通至景海略北,湄賽一段正興築中。由景海西南行經湄歲、淵八寶、湄喀沾而至上水,約五日程,一百六十六公里。或田景梅南行經網攀,再西南折經淵八寶、楣喀沾、沙吉(亦作黎色菊)而至上水,亦五日行程,約一百六十八公里,此兩途,余僑寓清邁時,均曾踏勘,並無山嶺阻礙,僅雷沙吉至淵八寶段為山路,但山勢不高,可以通行機車、吉普車或牛車。由滇南邊境猛籠,經猛累、猛勇、猛白了、猛嶺、楣賽、湄沾、景海、湄歲、淵八寶、湄喀沾、雷沙吉至至上水,長四百二十二公里,馬程十四日即可到達,路甚易行,無「由彭世洛至素可太,再至拉恆通暹北夜束入緬境,沿薩爾溫河至于撣邦入雲南」,迂迥曲折一千二百七十餘公里,翻越道納山脈,渡薩爾溫江以及跋涉若干窮山惡水,耗時四十餘日,方克到達滇邊之必要也(註三)。

佛海漢擺夷罕榮邦君言:彼於光緒初年,曾趕馬至曼谷做買賣,即遵由猛籠出國,南行經猛累、猛勇、猛嶺,進入暹境湄賽,復南行經景海、葩夭、猛坳、老關(南邦)、大城而至曼谷。罕君言:那時暹邏還沒有公路及鐵路之建築,由猛海到曼谷之交通工具,端賴騾馬,約須四十日或四十餘日之行程,方克到達。由猛海往返曼谷一轉,動須跋涉三閱月。若僅至上水,則由景海轉西南行經湄歲、淵八寶、湄喀沾、雷沙吉等地前往,約兩週即可抵達,往返途程,不過一月。

瀛涯勝覽著者馬歡,隨鄭和通使暹邏時,暹都大城。大城距上水約七百二十三公里(註四),合營造尺制一千二百五十五里。馮承鈎據勝朝遺事及國朝典故本,校改為「國之西北去二百餘里」,疑「二」字上脫一「千」字,應改為「國之西北,去千二百餘里」,庶與實際距離之里數差合也。

(註一)商務民國五十一年臺一版馮承鈞校注本廿一頁。

(註二)陳棠光編著鄭和通使暹邏考附錄:瀛涯勝覽暹邏條註釋本作二三百家。

(註三)由彭世浴西出素可太、達府、夜束,途長二百二十四公里,由夜束渡梅河(薩爾溫江支流)而入緬境馬瓦底(MYAWADI),然後北行經瑞岡、巴本至雷崞(雷高),長約五百公里。由雷崞東微北折行經猛阪、猛屯、猛薩,東北折經猛柯而至景棟(昌敦),長約四百五十公里。由景棟繼續東北行經蠻打丙、猛麻而至雲南又一後門打洛,約一百公里,共約一千二百七十五公里,合二千二百十四營造里。較由猛籠經猛累、猛勇、猛嶺、湄賽、清萊、湄歲、淵八寶、雷沙吉一途至上水之四百二十二公里,合七百三十三營造里,要迂迥曲折多跋涉了約八百五十三公里,合一千四百八十餘營造里之遙。昔由大城西走千差那武里,再西行入緬繞道,則途程更為遙遠。棠花先生所言,似有差誤

(註四)暹邏普通地圖附表:大城距清邁七百十四公里,清邁至上水九公里,共七百二十三公里。鄭和通使暹邏考:「清邁離大城過遠,計六○九公里,等於近二千里」。距離之公里數及折算數,疑均有誤。但大城至清邁之途徑非一,若干地圖附表之數字有九三七公里、八八六公里、七一四公里等之不同。今以最短之七一四公里計算。(鐵路線:曼谷至大城七二公里,大城至清邁,六七九公里,共七五一公里。)。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八期;民國77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