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黃先生傳
作者/申慶璧
先生諱宗黃,字伯英。原名紹唐,字靜山。辛亥革命之歲,乃更名。其義蓋取以黃帝為宗,勉力為英雄之長也。先世為南京應天府人,明初隨平南大將軍傅友德入雲南,居鶴慶縣城,自九壯祖盛遷逢密村,世以軍功著。父諱朝奎,字玉選,行三,世襲門戶兵。作戰英勇,積功升至五品藍翎。母閨諱幼蘭,同村人,先生生於民元前二十五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同胞姐妹四、弟兄二,先生其仲也。長兄宗唐字靜泉,弟名沛然早夭。長姐林瑞、二姐林第、三姐三第、四妹四第、五妹後第。全家克勤克儉,一德一心,為村之首富,樹松最多,先生因名所居為萬松堂焉。
七歲就讀於私墊。鶴慶有書院名玉屏,時山長為進士楊金鑑,先生之二姐夫,乃廪生周書,為院教師之一。十二歲與兄紹唐,遂入院深究焉。學生四十人,分為二班,一讀四書,一讀五經。先生聰慧,兼讀二班。四年之間、參加考課二次,獲膏火銀。光緒三十年(民前五年)周書轉小妙登開館,先生亦隨之轉學。
光緒三十一年,先生十九歲,清廷下詔廢科舉興學校,適其師周書病歿,復因其兄紹唐出贅。乃決心在家盡孝,勤於耕作,稱譽鄉里。翌年雲南開辦陸軍小學,先生獲玉屏書院同意周南通知,於是年十月二十九日啟程,十一月二十四日,前往應試。於第二場考試繳卷之後,為監督賞識,立即錄取,准翌日入住學堂。雲南陸小係光緒三十二年二月正式開學,先生每次月考,均列優等,領高額獎金,惟一度因伙食低劣,被推為學生代表,向學校交涉,品行評分減少,亦因請見監督而復舊學,至宣統元年(民前三年)一一一月畢業,名列優等。
同年四月二十六日,由昆明出發前往湖北武昌,入第三陸軍中學,同行者七十九人,由校方派提調陳澤需護送。須經滇、黔、湘、鄂四省,行程五千里。先生有遊鄂日記,摘記沿途風土人情。同行人中,尋花問柳者頗多,至湖南常德,川資用盡,欲進不能。獨先生與三、四同學,守身如玉,協助提調解決問題,至武昌應試,因花柳病慘遭淘汰者達十九人。第二年先生丁父憂,遵母訓未返里守制。宣統三年(民前一年)畢業。同月二十五日,先生又隨陸軍第三中學畢業生三百二十人,整隊出發,入保定軍校,同月二十七日抵達保定,進住入武生隊。七月一日開學,全體學生九百餘人,皆陸軍第一、二、三、四中學學生。
武昌起義消息傳至,入伍生中漢族學生,熱血沸騰。先生與昆明時之革命老友楊發春、董鉅、尚忠,和新交劉應福密商,前往參加。先於九月八日,匆匆至天津,經崔文藻、楊發春之介,加入同盟會。以旅費無著,遂推先生至京向翰林趙鶴齡求助,以還鄉無資為辭,獲程儀紋銀二十兩,乃乘日清公司船南下,雖至滬得漢口失守消息,但先生與尚忠,仍按照預定計畫前往。九月二十六到漢陽,適值反攻漢口。黃總司令,前往督戰,董于霖領謁參謀長李書城,先生與尚忠,均派為督戰參謀,立刻赴花園前線聽候差遣,參與反攻序列。十一月初七上午十時漢殤失守,遂之淞滬,仍以督戰參謀名義投效鎮江都督林述慶。指定加入鎮軍帶第三標。擊十月十二日,隨第三標攻城部隊自天保城一衝而入,並隨林都督自太平門入南京城。
林督回鎮江,成立鎮軍第六標,賞識先生派任第一營管帶,兼第一隊隊官,駐防瓜州從事訓練,營成精銳。十一月五日,隨第六標,開拔清江浦,平新軍第十三協之變。
國父就任臨時大總統,林述慶出任北伐軍總司令。鎮軍都督府,改制為鎮江軍政府。成立浦揚鎮聯軍總司令部,孫岳任總司令,張性為鎮軍協統,留守清江浦。調先生為協部參謀,另派親信接任,雖為所屬弟兄抗議,收回成命。但先生以遇事掣肘,難以展布,乃自動辭職。
民國元年二月三日離清江浦乘小火輸至揚州,同月七日遊平山堂,遇第十二師第二十旅旅長楊瑞文(字少彭),瑞文原為青幫領袖,見先生器宇不凡,結為蘭交。乃相偕至鹽城。任十二師二十三旅第四團中校團附,兼旅部參謀,二月十六日正式就職。楊部原為烏合之眾,經先生之整訓,氣象一新,至是年九月代理四十五團團長。當履鹽之初,威信未立,軍中視為師爺焉,先生乃利用機會,以一槍射中二鴿,軍中刮目相看,時淮海鎮守使馬玉,乃第四十六團團長,向以嫻於槍法聞,求與比試,而以泰山寺大門外旗竿寶頂為目標,約定自距離五十公尺以外,自選立足地射擊,圍觀者千人,先生一擊而中,神槍手之名普傳。
元年九月練兵有成,基礎已定,嗣以陸軍部正式公告,保定軍校十月開學。先生決定,捨棄上校軍階,和代理團長之職,如期回保定軍校重過學生生活。惟楊旅長惑於「一將難求」,仍保留兼代團長之職,約定寒暑均返防區,訓練軍官,督練士兵。教學相長,裨益實多。文瑞篤於友益,迭次保舉,先生在校均秘不敢告人。至民國三年四月二日,積功由大總統升為陸軍步兵上校實官,後又奉派為南京宣武上將軍署一等參謀。乃請假南行,一看究竟,當履新續學交戰於心,難以抉擇之際,乃由當時之憲兵司令陳調元,婉請師景雲從中關照。軍校准予請假,只須畢業時參加典禮,順利於民國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畢業,魚與熊掌,兼而得之。陳調元者,先生陸軍中學時之老師,師景雲、馮督軍國璋之參謀長也。
當是時也,南北有畛域之見。南京上將軍署,無論官兵,均直、魯、豫籍,先生南人,而又曾任黃興、林述慶兩人之督戰參謀,被置於閒散之地,同事亦敬而遠之。先生乃竭力忍耐,有事交辦,則盡心竭力而完成之。無事則利用閒暇,研究軍學。其待人也,則「人不我理,我仍理人」。並將所見所聞之軍情,分別詳記,加以分析研判,如作參謀作業然,冀於他日有所用也。
先生十一歲(光緒廿四年冬)即與同村李炳楠先生之女公子元秀訂婚,迄未完娶。先生在鹽城時少年得意,撮合者眾,均一一見拒,獨鍾情未婚妻,原已決定迎母奉養計畫成婚,嗣因入保定軍校作罷,供職南京,事業雖不如意,但得盡孝思,美滿姻緣,於是年七月十九完成,亦先生之大幸也,祇惜李太夫人不耐金陵溽暑,且思鄉情切,至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即行歸賦。
癸丑(民二年)二次革命失敗,北洋軍閥勢力,籠罩全國,帝制議起,先生孤憤難抑。乃向唐督軍繼堯請纓,上書自薦,適唐督軍亦有借將之意,乃於民國四年九月十四日起程回滇。
雲南起義護國討袁,先生任護國軍都督府駐滬代表,遙承 國父領導,就近與負責策動討袁之陳英士、丁景梁、吳稚暉、葉楚傖先生聯絡,曾兩度冒險潛入南京,說動蘇督馮國璋中立。皖、新、滬、贛各地二十萬袁軍,不敢遠調川湘。並團結各黨派康有為、梁啓超、岑春煊、孫洪伊、湯化龍等,力促各方響應,用壯聲勢。曾兩度被通緝,對共和之再造,著績甚偉。功成敍獎,升任雲南都督府參謀處長,黎大總統授為陸軍少將,並三等文虎章。 國父函勉先生曾云:「唐公命世之材,首倡義舉,大功既建,處以撝謙,誠可以為全國軍人之表率。閣下既深投契,遂佐戎機,長揖參軍,展足別駕,相得益彰,良用為慰」。時先生年方二十有九也。
護法軍興, 國父冀合西南諸省及海軍主力,長驅北上,曾於民六年十月函勗先生協力討賊云:「執事以卓犖之才,忝帷幄之重,甚望協力同心,共任艱鉅,異日會師中原,當圖握手也。」經先生之進言,唐督同意,國父復先生書謂:「素心相期,皆在遠大,區區之見,邀唐公之採納優崇,實深愉慰。」時先生有遊黑龍潭詩云:「極目古滇中,泱泱大國風,地靈出人傑。天意老英雄,宋柏冲宵漢,唐梅點梵宮,獨借潭水小,不能養蛟」,意在勸唐公,亦先生自況也。
民國七年,先生銜九省靖國聯軍唐總司令命,訪問長江三督,以分化計,破安福系武力統一之迷夢,並赴日交涉。途經上海,恭聆 國父「政治基礎,在於地方自治」之訓,屬深入考察日地方自治,並介謁日政要,首相原敬等,得協助深入考察地方自治,獲「日本之強,在每一村落,每一國民」之結論,深獲 國父嘉許,並囑推行。一生致力地方自治,成為地方自治學之開山師,奠基於此。返滇復命,上新滇二策,唐督軍採其上策,即派先生籌辦市政,於八年一月,奉派為雲南省市政公所督辦,所有職員,多為留學歸國青年,時有「少年市政公所」之譽,昆明市政,實先生奠其基。民國十年二月,雲南政變,顧品珍回滇,唐督軍下野,先生亦隨之離職也。
國父開府廣州,民十先生任唐總裁繼堯代表,先後任交通部次長,署理部務。與胡漢民、居正、于右任、田桐、謝持、戴傳賢、羅翼羣等八人,同為大總統暨大本營參議,策劃大計。先生為軍人兼高級參謀,並任駐粵滇軍參謀長,兼代軍長,第二混成旅長,廣東江防司令,率海陸軍拱衛三江。 國父東征討伐陳透烱明,參與其役。惠州失利,移蹕石灘車站,旋復退守石龍。其地為廣州咽喉, 國父抱必守之志。陳部主力洪兆麟於民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率三萬眾蠡至。軍情逆轉, 國父為賓僚強請返穗。瀕行命第二軍軍長范石生及先生必復其地,時第二軍退至平湖者僅五千餘人。先生設九死一生之計,攻其不備,於淪陷之翌日,銜枚颷發,拂曉進擊,敵大潰,克復石龍,洪逆幾被溺斃,大局轉危為安,先生以懋績,升陸軍中將。
在此期間,先生曾奉 國父命,聯絡唐督軍繼堯,謀以孫唐合作之局,成北伐統一之業。將成之際,唐督軍誤中陳烱明,挑撥之計,將合又分,功敗垂成,先生每以為是革命之損失,生平之憾事。惟有一事,使先生頗感安慰者,則為陸軍四校同學會之成立。緣先生曾受陸軍中、小學及保定軍校之完全教育,得志又早,自民國四年後常出入上海,聯絡較便。國父遂命先生籌組陸軍四校同學會,以團結革命力量。民國五年四月開始籌備,七年二月首先在上海成立,曾創武鐸雜誌,交換武學研究心得。十一年六月在廣州成立。黃埔軍校成立之初,曾協助陳果夫先生在上海招生。蔣廷黻先生曾謂:「要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中華民國近代史,必須先研究保定軍校史」。先生親受薰陶,體認最深,籌組學會,對學生之活動,亦知之甚稔,在其同憶錄中,有詳細之記載,可補史闕。為在日理萬機之中,更留心著述,而有新廣東觀察記之出版,亦屬難能也。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會於廣州,先生任代表,並當選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民國十四年三月 國父逝世,中國國民黨因遭受挫折,而先生之事業,亦受其影饗。緣十四年五月中旬,滇桂糾紛又起。唐督軍繼堯藉口已通電全國就任副元帥,大元帥出缺,要求繼任。並以副元帥名義發表劉震寰為廣西全省軍務督辦,兼廣西省長。劉即將從北江回師入桂。代大元帥胡漢民,於八月十二日下令滇軍總司令朱培德,陳兵截阻,劉公然表示抗命。八月十四日中國國民黨第一中央委員會第八十一次會議決議:「一、誓守孫大元帥遺囑,繼續不斷與內外在的萬惡勢力奮鬪。二、實現地方自治。三、發動民眾,一致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先生曾與其議翌日代元帥胡漢民,據以發表宣言,廣州局勢,頓形緊張。黨軍、粵軍、警衛軍,同日均自潮汕回師,進駐廣州及近郊,長洲戒嚴。先生統領之江防艦隊,分別奉命調至廣州、長洲、虎門。六月二日,大元帥下令統一軍民財政。同時廖仲凱先生發動鐵路工人及船舶人員罷工以斷楊劉交通。六月五日令免建國滇、桂兩軍總司楊希閔、劉震寰職,聽候查辦,派朱培德為建國滇軍總司令,六月六日轟動一時之楊劉事件,於焉爆發。楊劉所部,固因腐化驕橫,而全軍覆滅。廣州三民,由於平日受盡欺凌壓搾,藉機洩忿,軍眷亦均罹難。事發之初,先生適在家中午睡,覺即回部坐鎮,留兩衛兵守門。翌日家中,遭劫二次後,乃採取緊急措施,下令衛士,保護家眷至江防部暫避,倖免於難。先生待人素厚,下人皆粵籍臨危不去竟賴以全。
事變前夕,先生曾至大本營,晉謁代大元帥,末知起因。戰事起後,電路已斷,無法聯絡,迨戰事稍平,先生晉謁,代元帥告以平亂經過,問日:「伯英兄:府上平安否?」先生答日:「被搶二次,不過無關緊要。家中並無值錢之物,祇覺此乃革命過程中,所不應有者出!」於是繼續問答:「非尋常可比。楊劉兵多,且駐市區,可抽凋部隊,全已用於討伐劉楊。」「莫非忘記,江防司令部,尚有衛隊,滇二軍亦有留守隊伍乎?並非楊劉可比,何不知會?」「豈可調滇二軍,攻滇一軍哉!」「為何不可?凡我所屬,均聽命大元帥府,孫先生在世如此,去世亦斷不更改。此無人不知。二軍向任大元帥外衛,江防軍自我接任起,即負責大元帥出入警衛工作。近年大元帥用我二軍及江防艦隊,攻堅摧銳,無役不從,亦無不擔任艱險任務!」胡代帥笑曰:「伯英兄:貴軍協助多,正常致謝。」先生正容對曰:「此可謝乎?我為廣東江防司令,有功該獎,有過當罰。在用兵前夕,我曾來大元帥府,竟絲毫未知,顯有親疏厚薄之分,心實難甘?」「我承認兄所言皆對。此次平楊劉之變,確實預有部署,不讓參加,確係為兄著想。責兄領滇一軍與滇一、三軍作戰,豈非使兄為難?」先生復嚴正聲稱:「回憶民國十年我之責任,在促成孫唐合作。嗣唐蓂帥潛師返滇,違背孫先生意旨,我立即與唐蓂帥斷絕主從關係。孫先生亦即命我前往桂林策畫討唐。豈有不知我與唐關係密切?為何不懼我投唐,反而以討唐大任相委乎?孫先生此舉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外,必為確信我已承授其革命精神,與革命人格矣!」乘漢民先生忙於辯解之際,先生日:「展堂兄軍書旁午,談話至此為止,請考慮我兩項要求:第一迅速恢復廣州秩序,無謂殺戮必須制止,勿使親痛仇快。第二請派我到上海執行部,以便在軍閥盤據地區,推行黨務及陸軍四校同學會工作,藉機潛修,以備將來再為國用。」未待答復遂告辭而出。
楊劉之役,六月十三日結束,先生於五日內將滇二軍及江防司令移交事項辦清,遂向代元帥及中央執行委員會辭,雖蒙慰留,但去志已堅,乃於同月下旬,挈眷赴港,買棹抵滬。於協助上海執行處理事務外,工作重點,則為謀健全上海四校同學會,利用人事關係助黃埔軍校招生。清晨至山東會館練習國術。為一生習練國術,並倡導之始。
十五年四月四日,李夫人元秀逝世,先生有悼亡詩,凡五十二韻,末一絕云:「低徊往事十三年,賸得冬青長墓田,為寫平生斷腸句,依依揮淚望南天。」並有輓聯二,其一云:「十三年患難相依,同德同心,何期兒慟庭前,母泣堂上;八千里湖海寄跡,為家為國,那堪申江黯淡,滇水蒼茫。」其二云:「天道本無知,霎時夢斷巾江,春雨梨花千古恨;賢妻難再得,他日魂歸滇海,秋風桐葉百年悲。」輓章甚多,先生輯為「悼亡集」,當時之蔣總司令介石公曾題慶像云:「婉淑才賢,天奪之年。碧雞遐望,歸葬南天。」胡漢民先生之輓詩云:「滇池毓靈秀,生此濯濯蓮。嫁與飛將軍,結髮相愛憐,一朝委春華,念念心淒然。」在此以前,先生一家病魔頻侵,且因局勢混沌,元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粵舉行之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先生未與焉。
十六年六月先生續絃,其繼配名梁瑞蓂賢淑,長於音樂,從事教育,來歸後全力持家,有「後母之聖」美稱,先生乃無內顧之憂。在此前於同年二月,受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十七年,奉命回滇指導黨政,調解地方糾紛,鎮壓共黨反動。十八年一月,任建設委員會委員,並負責指導市政府建設。公餘潛心著述,其重要者有返滇指導集、三民主義精華、市政指南、中國國民黨略史、國民革命軍略史,模範之廣州市等專書。
十八年三月,中國國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舉行於南京當選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會中提出「解決本黨糾紛之兩大辦法」及「厲行各省政府主席不得以現役軍人兼任」兩案。
二十年十一月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先生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會中提出「設立國民政府設計委員會,調整整個施政方案以濟國難而蘇民國」及「擬徹底改革政治,肅清歷來積弊,以恢復本黨信譽,力圖積極建設」兩案。日本侵略我東三省後,各種救國言論以起,先生倡「縣政救國論」,並出版專書以資宣揚。
李太夫人七旬壽誕,國父曾題「壽」字為祝。民國二十一年,又晉八旬,先生請假回里慶祝。時軍事委負會委員長 蔣公,駐節武漢,知先生有返滇之行,電約往晤。十月二十四日先生攜長公子元湘,溯江而上,時蔣公出巡長沙,轉往謁見,囑代表與雲南省席龍雲洽商安定西南之計。事畢暢遊南嶽,因痔發留長沙就醫,至十一月七日始返都門,取道上海乘克利夫蘭總統號三等艙至香港。曾轉廣州與資深同志交換對時局意見,並晤在港之胡漢民先生。十一月三十抵開遠,時余任開遠縣黨常務委員,曾約軍警總局長郭建臣、縣長蔣子孝等往迎。隨先生而來之寗伯晉兄為余至交,先生因對我有較深之認識,近五十年之知遇,實播種於是次也。
十二月一日抵昆後,與龍雲主席晤談甚歡,不僅達成 蔣公所賦之使命,對雲南起建設,亦貢獻多項意見。先生西上龍氏並派軍士二人為先生護衛。以策安全。在此期間,適逢舉行三中全會先生雖係請假,但仍提出「國民政府設計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
李太夫人壽辰,係二十二年元月十日與民同樂,集一方之盛。李府壽堂聯云:「萬里征塵,抛遊子卅載光陰,對黨國愧無建樹;一尊明月,借高堂八旬紀念,與父老共話桑麻。」戱名聯云:「東方朔假優孟以登場,問千古英雄,誰把將相功名,做到平民化?西王母啓瓊瑤而開宴,集一時俊秀,共祝精神福澤,告似老人星。」
李太夫人壽慶後,先生慢遊鶴名勝,處處留題,均極雄渾,其題石碓山顛玉皇閣聯云:「由崑崙迤邐而來,屹立蛟川,多難此登臨,任從五嶽遊歸,目下漫云天下小;聚亞洲靈秀之氣,結為鳳嶺。等閒供嘯傲,安得八方靜謐,出山仍似在山清。」先生於籌壽慶之外,並盡力於地方自治之推行,改革村政,促進縣政,不遺餘力,著有農村自治實驗記,以紀其事。惟當時「打倒土豪劣紳」為人民一致之要求,鄉民曾乘先生返鄉之便,向縣控告土劣施正坤,利用土匪勒索機會,挨戶派款吞沒。施氏得訊逃走,鄉民深恐先生離境,遭施氏報復,跪泣請協助。先生派護衛軍士殷尚才往勸,施氏回鄉聽候法辦,距料與施氏保鑣李五九料經,槍傷致死。施氏借機成立「李五九後援會」控告先生,並在各報發表新聞,增加先生之困擾。
先生十七年回滇,係住翠湖之水月軒,余在此處,隨同志晉謁,始注意先生之言行。湖心亭,有匾「澄清」,有聯「一壺春水,共挹清風,相期溫不爭華,寒不易葉;萬里風雲,若開懷抱,自當退思補過,進思盡忠。」先生所題也「澄清」匾下有「跋日:「碧漪亭傍有小軒三楹,鏡水扆山,風景佳勝,余承乏市政,常與同人會議於此,今赴粵就職,因取漢書范滂傳二字顏之。天下擾攘澄清何日,對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矣。辛酋孟春李宗黃題並識。」先生舊地重遊,有「擬以三五年長時間,從事非常建設,以補吾平生缺陷」之思。
五月二十日由昆明起程,先生為疏解及考察廣西地方建設,曾由越之東京,轉桂晤。白崇禧、黃旭初,待為上賓。在桂時曾婉告白黃日:「江西赤匪之禍,既深且鉅,若非中央與地方合力剿滅,必成為國家民族之大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何況封疆大吏,方面將帥,焉能以剿匪重任寄望中央,而袖手旁觀,作自掃門前雪計乎」?十四日順流東下,分訪陳濟棠、繆培南、鄧剛及住東山柵崗之李宗仁交換對世局意見。均以「精誠團結,共赴國難」立意。先生於公式酬應之餘,訪舊居,尋舊跡,「哀逝舊遊」,黯然神傷,潛然淚下者再。至二十一日乘龍山輸赴港,於六月二十一日趁美國柯立芝總統號郵輪,二十五日安抵南京。曾將此行視察所得,撰述報告,以機密件,分報中央及蔣委員長。
民國二十三年,中央設江寧實驗縣,將縣黨部直隸中央,以先生為指導員,兼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力行新政,為實驗地方自治之冠,組織考察團,親率至鄒平、青島、定縣、無錫等縣市考察,三民主義之地方自治,於焉孕育成長。
民國二十四年,先生出任監察院委員,彈劾衛生部大貪污案,震動朝野。時中央推行公務人員軍訓,南京成立十八總隊,先生任第五總隊長,經 蔣委員長親自核閱,評為十八隊之首,榮獲記功。又主持中央地方自治計畫委員會,領導專家百餘人,分組研究,並組團領導至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實地考察,沿途憂國憂時,發為吟韻,異常豪邁。其謁杭州岳墳有感云:「痛飲黃龍願已虛,千年舊恨更愁予!中原不少奇男子,忍令胡虜帝號娛!」至抗戰軍起始結束焉。
先生基於:「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政治哲學,以建國之道,先行之於家,建立新生活家庭,以格至誠正修齊治平為總目標,循軍政、訓政、憲政之程序進行,訂家訓為「孝、弟、工、讀、動、儉」。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最高無上之道德。「革命」、「國術(軍事)」、「藝術」「法治」、「平民」為五化。以「不零食」、「不駕人」、「不打架」、「不賭博」、「不喝酒」、「不嫖娼」為六禁,而以家庭同樂會,進行家庭教育。並撰譜一首家歌云:「國之本兮,積家而成。分子強健兮,本固邦寧。合父母昆季兮,陶冶身心性情,敘天倫之樂兮,相勗修齊治平。光充隴西之世冑兮,圖民族之繁榮。光隴西之世冑兮,圖民族之繁榮。」於家庭集會後合唱。自 蔣委員長,在南昌倡導新生活運動,全照新生活須知實施。至二十六年進行至憲政第四年,友朋聞者,紛紛前往觀摩,先生曾著有新活家庭一書,由新生運動總促進會出版。祇以抗戰軍興,總會播遷,不幸下落不明,為可惜耳。
中日之戰,寇陷首都,豫省三面臨敵,形勢險惡,特派先生為河南省黨部特派委員,百廢俱興並倡一人不苟用,一錢不苟費,一時不苟度,一事不苟為,時有四不苟先生之稱。經一年整頓覺風氣丕變,影響及於政軍。 總裁在五屆三中全會講評日:「成績優越,全體中委應以為法」,引為佳話。旋奉派任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黨務組長及中央訓練團籌備委員,高級班民政組主任有關幹訓建議,多蒙採納。兼中央訓練團長 蔣公曾電知陳果夫先生等略謂:「頃據李宗黃、譚平山、曾養甫等分別具報前來,查所陳頗多可採,而李宗黃所陳各項尤可作此項改正之重要材料。」時先生曾將行於中央訓練團者,移用於所主持之機關,倡「機關學校化」,收效甚宏。
政府決定抗戰建國同時並進。 蔣委員長為發動民力,親講縣各組織問題,聘張羣、蔣延黻、黃少谷及先生等十七人,議擬縣各級組織綱要,推 先生起草,定稿後,由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二十八年六月設縣政計畫委員會,隸行政院,命先生為副主任委員,實主其事,歷二年又四月,完成全部實施新縣制方案,自行呈請撤銷,行政院明令褒獎云:「本院縣政計畫委員會兼代主任委員李宗黃,在職兩載,擘畫縣政,成績昭著,應予嘉獎,以勵助勤。」國民政府主席林公,亦曾躬親蒞會存問。
三十一年四月先生出任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委員,建議考核項目分為政務與事務,同年八月奉派率團至粵、桂、湘、滇、黔五省考察政務,以資示範。先生側重於三民主義,新縣制及行政三聯制之實施,深入基層,對基層人員之鼓舞,提切實之建議,各地佳評如潮,今 蔣總統經國先生,時任江西贛南區行政督察專員,特邀前往考察,先生所提改進意見多經採納。至翌年六月完成。提出詳細報告,蒙委員長代電獎勵云:「兄此次考察五省黨政,洞徹實情,切實督導,於地方黨政工作,裨補必多,大著及講稿,亦多卓良見,良深嘉慰」。三十四年兼任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所屬之工作競賽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及常務委員,在工競會任內,時問雖短,建立理論體系,制定優良制度,確定正確方針,績效亦彰。
抗日戰爭勝利,著重建設。三十四年十月改組雲南省政府,中央以先生任民政廳長兼代省政府主席,復兼任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集黨政重責於一身,謀以素所抱持者,盡施於桑梓,手訂省政綱領,以建立萬能政府為目的,國人耳目一新。
先生十月三日接篆視事,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晉京述職,即改任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在職八十二日,代理主席僅五十七天,因此反對者以聯譏云:「著述四十八種,為官五十七天」,而去就匆匆,實關乎整個大局也,緣中央改組雲南省政府,係在七月開始。據余記憶所及,在七月十六日之前一週, 蔣委員長聽先生報告全國工作競賽畢,問日:「近日研究何項問題?」先生對日:「地方自治!」復問:「雲南情形注急否?」我對日:「關切,但列於第二位。」時余任工作競賽委員會秘書,不數日先生謂余日:「頃接侍從室通知:十六日委座召見。前次面報工作競賽時,甚感興趣,或想進一步瞭解,盼迅速為我準備一詳細報告。」。我對日:「據我所料,係垂詢雲南情形。」先生日:「何以見得?」對日:「印度戰爭,業已結束,遠征軍,即將調回。且前週 委座已預示在先。」先生晉謁回寓,語余日:「汝所料不錯!今後須為我搜集雲南資料,但絕對不可告訴第三人。」自茲以後,委員長頻頻召見先生商雲南省政府改組事宜。至九月二十九日,今 總統蔣經國先生,駕臨先生寓所,囑無離渝,主座隨時有事相委。十月一日晚軍政部長陳辭修先生通知,準翌日八時飛西昌。先生命我與吳映中隨行,時 蔣主席坐鎮西昌、行政院長宋子文,及陳部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關麟、憲兵第十三團長龍滌波等均奉召趕往,決定後,當晚即由駐昆明之第五航空指揮部副司令王叔銘,親自駕駛飛機送先生及我等至昆明。省政府改組主席由龍雲,改為盧漢,民政廳長由陸崇仁改為先生,在盧漢未到任前主席由先生代理。臨行前, 蔣主席告先生:盧漢在越受降,不克回滇,安心放手實際執行主席職務。
雲南局勢安定後,省參議會駐會委員會在副議長李一平策畫下,通過派李本人至重慶陳述對中央決策之擁護,並電盧漢致候,文中有「受降事畢,歸馬華山」句,一般人均認為係事理之常,李一平行前訪晤先生並要求,將省參議會之決定電達中央有關機關,先生信以為真,均一一照辦,詎料李一平與共黨原為一丘之貉,事前印反對先生主滇之傳單,飛機起飛,即行散發,事後雖經省參議會,撤銷其代表資格,但已在陪都造成先入為主之印象也。
先生一生反共,接任代主席期間,親自主持反共會報,為共黨及其同路人所極力反對,時政治協商會,正在重慶舉行,更想多方設法製造藉口。
十一月二十一日,省政府再度改組,主席與民政廳長雖照舊,先生即請辭本兼各職, 蔣主席復電慰留,並派員賷函至昆明,說明盧漢就職後,即領兵北上,堅囑先生留任。不料自十一月二十八日左傾之雲南學聯郎發動「反內戰」、「要求美軍撤退」之學潮遂起,而以「擁盧倒關驅李」為目標。學潮平息後先生曾發表「對昆明學潮之聲明」其前段云:
「昆明學潮,純為反動派有計畫有步驟之政治陰謀,一切罪惡,假此而行。其所資為口實者,不外禁止集會,與發生慘案兩事。」「去年十一月中旬,雲南黨政軍當局,迭據密報,反動派決在昆明從事暴動──罷課──罷工──罷市。廿日雲南省政府改組,廿三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延安無線電廣播,即有此種預示,廿五日聯大雲大中法英專四校學生自治會,為反動派所操縱,竟以反對內戰與美軍為名,事前未經許可,突召開時事討論會,遍請各界參加,意在遊行肇事,以達其政治陰謀,政府為防患未然,及保持盟軍友好起見,當根據是時尚未廢止之「非常時期取締集會演說辦法」予以勸阻,此種措施,極為合法,乃該校等,不惟不加理會。反於翌日首先罷課,並四出壓迫各中等學校,一律響應,以張聲勢。沿途擊傷學生。毆辱軍警,(存有道歉憑證)橫衝直撞,無法無天,政府曲予優容,未予法辦,而羣情激憤,不可遏抑,反動派復從中指使,遂有十二月一日極不幸之慘案發生。」「其時宗黃已交代省主席之職,然仍與軍政當局上緊緝兇,翌日即行破案。旋承 中央命,指派新主席盧漢,警備總司令關麟徵與宗黃三人,共同審判,嚴厲懲兇,並決定從優撫恤死者,從國法人情立論,此案本可了結。不意陰謀之輩,不逞之徒,以慘案為奇貨可居,以學子為政爭工具,竟四出活動,百計中傷,不借淆亂是非,顛倒黑白,甚至血口噴人,借刀殺人,極盡窮凶極惡,喪心病狂之能事。」
民國三十五年,奉調任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經二年之年度考核,及還都之布署,深感憲政即將開始,為長治久安計,乃建議奉准將設計局,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及工作競賽委員會,併而為一。改隸總統府,以發揮行政三聯制之偉大功能。並與立法院折衷、通過「國民政府設計考核處組織條例」,雖時勢變遷,未克成立,而良好之制度,仍存於典章也。
三十五年制憲國民大會召開,先生當選為代表,翌年全國大選,當選為雲南鶴慶縣國民大會代表。並先後當選第一、第三、第五次大會主席,應聘為憲政督導會委員,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及內政組召集人,每次主持大會,謙謹得體,獲代表一致稱讚,遇問題爭執,亦能善為折衷,圓滿解決。
三十八年,總統 蔣公引退。先生決舉家遷來台灣。先生亦於陰曆十二月二十八日赴滬,原已買定二月八日船票,乘太平輪來台,嗣因應陳振岩君之請,留為證婚,改乘十一日抵台之中興輪,得免於難。是年八月一日, 總裁辦公室在陽明山正式辦公,先生擬具「以雲南為最後根據地,而以緬泰越為外府,先謀堅守,再圖恢復計畫書」,於同月二十日攜往陽明山,面呈總裁力陳西南根據地之基本問體在於盧漢,萬一兩廣不守,川黔動搖,中央應以雲南為最後根據地。但中央不遷雲南,盧漢必叛。反之,盧漢在位,中央必不能遷雲南。 總裁問:「在此緊要關頭,願否回雲南,從事西南根據地之建立與鞏固?」先生對日:「願意。但盧漢向以我為敵,要建立西南根據地,須先解決盧漢。」而解決盧漢問題之方法為:「㈠、電令盧漢赴渝,出席西南軍政會議,而將其扣押。㈡、以中央在滇之李彌、余程萬兩部,對盧漢逕予武力解決。 總裁經過考慮後略謂,將迅即赴渝,斟酌實際情形採擇其一。」
在今總統蔣經國先生著「危急存亡之秋」一書內曾紀云:「八月廿日李宗黃先生來見父親,報告滇省情況甚詳,對滇政甚表關切,尤其以盧漢問題為西南根據地之基本問題。父認為應早有準備與決定。此古人所謂「防微杜漸」,『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也。父親又不得不決定前往西南,應付最艱鉅之局勢。」
三十九年三月一日,總統 蔣公復職,是月先生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每次諮詢,均知無不答,言無不盡。
先生播遷來台之初,適任中央常務委員,認為應負相當責任,應自覺自動潔身引退,以讓賢能而期補過,故未出席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擺脫黨政職務而盡力於社會運動,企盼結合民間力量支持政府。認為當前情勢,保衛第一。先生與各界發起一元獻機運動,募獲新台幣七百三十五萬五千元,折合美百五十六萬一千零六十九元,購飛機十二架,獻與政府。
先生早年追隨 國父革命,親承愷切啟示,深信地方自治係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基本工作,且為世界思潮之主流,民主政治之基石,平等自由之樂園,立國建國復國之準繩,乃於三十四年一月,在重慶陪都耕合有心人士,成立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以「研究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實際,實現三民主義,促進五大建設為宗旨」,共期自救救國,自治治國,真正實現 國父崇高之理想三民主義富強康樂之新中國,偉大之目標桃源樂土錦繡山河之新省縣。在重慶、南京時期一唱百和,在先生領導下全國各地成立分支會百餘,會員達二萬餘人,舉行座談會、演講會、出版地方自治專刊,展開廣泛而深入之宣傳,掀起地方自治運動高潮。
四十年申請在台復會,仍以拓荒者精神,殷勤懇摯與歷屆理監事及設計委員研擬各種方案,貢獻政府,出版叢書,貢獻國人。創辦中國地方自治函授學校,其教也:首四維,日禮義廉恥;次四德,日公誠弘毅;次四藝,日管教養衛。先生名之日「自治三物」焉。教備供建設台灣及光復大陸之用。復創辦中國地方自治月刊,以學會之宗旨為宗旨,銷行國內外,藉以宣揚主義,開導人心。
先生名世著述,中國地區自治總論、領導學相繼出版,會務蒸蒸日上,獲得領袖及各級政府之獎勵,社會各界之支持,蔚為自由中國最大之學術團體。四十三年梁夫人逝世,翌年與鄒夫人,維詰結婚,于院長右任福證,魯蕩平先生賀以詞日:「正是佳期七夕前,人問天上兩團圓。人間喜見同心結。天上遙傳萬古綠。真快樂即神仙。夫妻相敬樂無邊。昨聞眉畫初三月,合唱關睢第一篇」。
先生對於三民主義的地方自治,不僅希望實現於中國,尤在宏揚於世界,乃於民國五十年應國際地方政府聯合會及美國國務院之邀,前往華府出席第十五次大會,順便考察美日兩國,著有美國地方自治、日本地方自治考察記兩書。又曾親自出席曼谷第十八次大會,著有「中國公共行政之經營與經濟發展英文本」、「出席曼谷會議」二書,會後將各國地方自治的優點,帶回本國,以資借鏡。又將吾國三民主義地方自治之理論體系,實際成果,向五十八個國家,一千三百餘會員作廣大之宏揚。並著美國地方自治考察記,日本地方自治考察記二書問世。
民國五十八年,先生八旬壽誕與從事地方自治五十年運動,及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創立二十週年紀念合併舉行。有中國五權憲法學會等五十學術團體發起祝賀,總統 蔣公特頒訓詞,語多獎勉,原文日:「貴會遵奉國父遺教,以研究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實際,實現三民主義,促進五大建設為宗旨。成立二十年來,對於協助推行地方自治之計畫教育與宣傳,均能配合國策,努力以赴。舉凡自治方案之研究,有關書刊之發行,以及舉行學術講演,辦理函授學校諸端,貢替良多,殊堪欣賀。地方自治為民主憲政之基礎,亦為革命建國之要務;值此反攻復國為期不遠,匪偽政權瀕臨崩漬之際,吾人不僅應使台灣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且須以今日建設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之成果,作為他日光復大陸,重建三民主義新中國之藍圖,此固為政府應盡之責任,然亦貴會諸君學術報國之良機。尚冀一本以往經驗,擴大工作成果,作深入之研究,謀更大之貢獻。任重道遠,願共勉之。」
嚴總統,時為副總統,亦有賀詩云:「仁為國瑞實南琛,一出從風即作霖。虎符威行梅嶺檄,龍門峻比雪山岑。先由自治開民治,非異人任重已任。五十年來功業盛,蓬萊有慶頌任林。」至民國六十四年,舉行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創立三十週年紀念及第七屆會員大會,總裁 蔣公仍頒發訓詞,除獎勉外,並指示「秉承 國父地方自治之理論,參以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之構想,以集體之智慧,作更深入之研究,俾供改進地方自治之參考」。
先生公暇以著述自娛,其梓行問世之專著達六十餘種,享譽於學術界者,以地方自治為最著,用力亦最勤。常自謂日:「朝於斯,夕於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而「心有思」、「眼有視」、「口有道」、「手有動」、「足有行」,皆地方自治也。復樂以此善誘青年,應聘在中央政治大學,中央訓練團任教,學者如坐春風焉。
此外參加大陸救災總會, 國父遺教研究會,均擔任常務監事,並鑒於宗族團體,為民族之基礎,乃發起成立世界李氏宗親聯合會總會並當選理事長,籌修李氏宗祠均有成效。使國內外宗親團體與團體,宗親與宗親之大匯合,開風氣之先。李氏宗祠六樓為老君廟,先生撰聯云:「道著猶龍,崇於漢,尊於唐,欣萬派同歸,支綿百氏;德彰司馬,儕乎儒,超乎法,與諸家併立,祀重千秋。」
先生參加華命倡導自治,一生經歷關乎歷史。慶八十壽後,應各界之請,始寫回憶錄,從初生述至八十三歲,因之,亦名八十三年奮鬪史,文長百萬言,六十一年出版,以內容詳實文宇優美,獲當年中山基金會傳紀文學獎。六十五年中國國民黨舉行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的中央評議委員。
六十六年元月十七日中午,先生夫婦假中國飯店約任卓宣、張金鑑、潘廉方、蔣公亮及我商中國地方自治學會交代事宜,決定理事長由潘廉方先生全權代理。先生家藏之文物,亦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館。二月二十一日為先生九旬晉一華誕,至親好友,準備為祝嘏,先生均堅決辭謝。壽禮中僅收嚴總統「宿望遐齡」及 蔣主席「壽」字立軸,另一為張尚須參加書壽聯,文日:「鶴慶喬松,將軍射虎;蟠根仙李,老子猶龍。」
六十七年元月二十三日起,先生即感胃部疼痛。二月一日起三次入台大附屬醫院治療,一度病危,但先生日:「我目前還不能死,尚須參加,一定要在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投三次票,看見主席團和總統、副總統產生,領導中心之鞏周。」二月二十日國民大會六次會議揭幕,先生三次扶病赴會投票影片曾由人造衛星傳播國外。至六月十四日第四次入院,始於翌日凌晨一時半與世長辭。
六月二十六日,在台北市立殯儀館公祭, 蔣總統題「耆勳永昭」,並派秘書長蔣彥士致祭,總統特頒旌忠狀,大殮前,依次覆蓋黨旗國旗,火化後於翌日上午十一時,安葬於陽明山上。先生逝後三十九日(七月二十三日) 國父遺教研究會舉行,以先生所著領導學「立論正確,見解精闢」、「富有學術價值」當選為第十二屆學術獎得獎人。於第二十四屆全員大會時,致送金質獎章。又五十九日(九月二十一日), 總統頒先生褒揚令,其文日:「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李宗黃,自加入同盟會以來,戮力國民革命,領軍從政,夙著勳勞。尤復闡揚三民主義地方自治理論,著書育才,久而不懈。茲聞老成凋謝,翰悼殊深。應予明令褒,以示政府篤念耆勳之至意。」
先生從政、治軍、辦理黨務,或領導社團活動,均一本所著領導學「大公無私,至誠感人,以身作則」之原則,全力以赴,常謂「搏獅子用全力,搏兔子亦用全力」,任職機關,無不有始有終,負責至最後一秒。並以廉潔自矢,無論轉職升遷,均必須交代清楚。余追隨先生久,每參與辦理交代。曾憶先生辭河南省黨部特派委員,接令後限三日辦理完竣,承辦人員為之不眠不休者三日夜。由兼代雲南省政府主席奉調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又承辦交代。時滇省廳處長移交,三五年不清者,司室見慣,主席移交,益乏往例。余以先生認真之故,乃以先生任內經費一一清結,先送雲南省審計處核銷,再持核銷文向新任索得移交清楚之切結,乃飛京復命。先生對其一生亦復如此。自五十八年以後,即作結束計,將擔任職務,一一請辭,僅保留國民大會代表、國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少數職務,至九十歲復將家藏之 國父遺墨、錢南園、李瑞清等法書,贈送故宮博物館,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理事長,一併辭去,其目的在使事有人繼,而物有所歸也。
先生忠於黨國,忠於所事,國民大會第六次大會報到前,先生一度病危,惟因念念不忘業固國家領導中心,又轉危為安,曾三次赴會投票,以了心願。處世篤於友誼,急人之急,憂人之憂,猶憶大陸陷匪之際,余妻與子女均留滬,慮無旅費特囑張少俠先生送往,對他人亦如是。故人樂與之為友。元配李夫人元秀,繼室梁夫人瑞莫雖先後逝世,而淑德長昭。夫人鄒維詰女士,籍山東平原,性淑筠為齊魯大學高材生,曾任濩士長、督導多年,對先生晚年事業及健康之維護貢獻至大。公子五:長文湘、次文化、四文新,均學有專長,身陷大陸。三公子文元,任台灣省政府工礦檢查委員會秘書,五公子文中,業新聞,曾任台灣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現任駐美特派員,在台有孫男二名天生、天任,孫女一名天琪,先生一生不朽具,五福亦全,洵屬人生上乘也。(六七、一一、二四、初稿)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8期;民國67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