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的歷史地位

胡以時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我國著名軍校之一,曾培養出無數的軍事領導人才,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光輝的業績。

㈠雲南辛亥光復起義

雲南人民反清暴政的革命,如滇西起義、河口起義等,雖此起彼伏,不斷發展,但僅僅起到「喚起民眾」,振奮人心的作用,自講武堂建校後,才發展成為組織完備,實力充實的革命武裝。講武堂領導層李根源、李烈鈞、沈汪度、顧品珍、王兆翔、孫永安、劉祖武、王廷治等一大批人,與同是同盟會員又在清「新軍」中手握兵權並兼講武堂教官的軍官,如第十九鎮七十四標統帶(團長),羅佩金、該標第一至三營管帶(營長)劉存原、唐繼堯、雷飄,機關槍營管帶李鳳樓,第十九標第二營管帶謝汝翼,第三營管帶庾恩暘,第七十三標第三營管帶李鴻祥,工程兵營第十九營管帶韓鳳樓等等,「隨時集會,密謀革命之策略,議定對於軍隊及講武堂加緊訓練,積極準備發動革命」。(語見講武堂特別班畢業生祝鴻基遺著《陸軍第十九鎮及雲南陸軍講武堂對於雲南辛亥革命的關係》)。在講武堂受過革命思想薰陶的甲、乙班和特別班畢業員生數百名,分發至各部隊的同時,又將革命種子分播各部,從而上下聯合,掌握了第十九鎮和巡防營的大量兵力,就為武裝起義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

一九一一年農曆重陽節,以蔡鍔為首,以講武師生為核心領導的武裝起義爆發。經過激戰,攻佔了總督署、五華山、軍械局。光復了昆明,活捉總督李經羲,擊斃清軍最高指揮官第十九鎮統制鐘麟同,成立了以蔡鍔為都督的軍都督府。實現了光復偉業。

軍政府成立後,一批講武堂主要官員都調軍府任要職,成為了領導班子的核心,如李根源任參議院長兼軍政總長,唐繼堯、劉存厚任參謀部次長(總長殷承獻),軍事方面的:作戰、諜查、編制、兵站、輜重彈藥、炮兵材料及測量各部,均以原講武堂教官謝汝翼、張子貞、韓鳳樓、李鳳樓、顧品珍、劉法坤、李鐘本等分別擔任。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又任李鴻祥任政務廳廳長,沈汪度任軍務司司長。他們在蔡鍔領導下,公政廉明,方向明確,團結協作,短期內就安定秩序,恢復和發展了生產,在此基礎上,對內平騰沖、永昌(今保山)、蒙自之亂,對外組北伐軍援川、黔、藏促進了大西南的光復,也促進了各省的相繼反清獨立,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

㈡護國運動

袁世凱竊據大總統位後,竊國稱帝的野心畢露。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孫中山先生領導了南京、江西、安徽、廣東等地的武裝反抗。領導江西湖口起義的,就是講武堂教官李烈鈞,但很快就被袁逆鎮壓而失敗,史稱「第二次革命」,亦稱「癸丑寧贛之役」。一時黑雲壓城,輿論禁若寒蟬,「改變共和政體,『勸進』(袁逆)稱帝」之聲甚囂塵上。孫中山寄望於雲南,派呂志伊為中華革命黨雲南支部長到滇活動,呂到昆明後發現,以唐繼堯為首,以講武堂(學校)師生為核心的反帝制運動,早已秘密而積極的正開展著。講武師生如羅佩金、趙又新、張開濡、鄧泰中、楊蓁、杜韓甫、馬幼伯、李文漢、李植生、田鐘谷及高級軍官葉荃、黃毓成等,早已多次密會,積極策劃和準備。密邀蔡鍔、程潛、熊克武、但恕剛、王伯群、李雁賓、戴戡、方聲濤、柏烈祖等來昆明共商大事。蔡鍔於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抵昆明(起義前八天),看到唐等已做了周詳的準備部署,楊蓁、鄧泰中兩支隊已先期川滇邊境,大喜過望。參加了第五次密會,並參加歃血為盟,宣誓討袁。十二月二十五日,震驚全國的護國起義正式開始,雲南組織了三支護國軍和一支挺進軍,唐繼堯被選為雲南都督總攬全局,並兼第三軍總司令保衛大本營昆明。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廣西,黃毓成為挺進軍司令策應各路。

袁逆聞訊,在北京新華宮召會布置鎮壓,任曹琨為川、湘兩路「征滇軍」總司令,調集北洋軍十餘萬眾精銳部隊,以第一路軍總司令馬繼增經湘入黔攻滇東,以第二路軍總司令張敬堯由川攻滇,以龍覲光等部及龍體乾等偷襲滇南。揚言「區區兩萬滇軍,不足一鼓蕩平」。嚴令曹琨在半年內「平滇」。

由於滇首義後不足一月,貴州就響應起義,出兵湘西,使湖南由袁軍的前進基地,反變成抗距護國軍的最前線,第一、二軍又進軍神速。使袁、曹三路攻滇的計劃告吹,成為了四個戰場。即㈠敘府、瀘州戰場;㈡湘西戰場;㈢綦江川南戰場;㈣桂西北戰場。袁軍的進攻變成了防守,打亂了整個戰略部署。

護國軍上自將帥,下至排連長九成是出身講武堂(學校),甚至黔軍半數高級軍官均講武畢業,他們培訓和指揮的這支革命軍,在四個戰場上都取得輝煌的勝利。

在敘、瀘戰場上:護國第一軍鄧泰中、楊綦兩支隊在開戰前,就制敵先機,入川佔領了前進基地,楊蓁部奇襲安邊,為大軍開僻了前進道路,董鴻勛渡江襲瀘州。蔡鍔揮兵乘勝疾進,連克黃耳坡、鳳來場、捧印村、橫江鎮等要地,攻克敘府、瀘州兩重鎮。顧品珍率領的朱德、祿國藩兩支隊及友軍,血戰納溪、藍田壩、朝陽關、棉花坡,奮戰四十八晝夜,堅拒十部以上頑敵。田中谷部為保敘府,死守百沙場,工兵連長胡岳死守該地制高點龍頭上,全連壯烈犧牲,寸土未失。此役護國第一軍以不足三千人,打敗袁軍萬人之眾。蔡鍔有電云:「此三星期之決戰,實吾國有槍砲後之第一戰也」。所謂「征滇軍」未能出川境一步。

在湘西戰場上,護國軍東路軍司令王文華以講武畢業軍官胡瑛、盧燾、吳傳聲及黔軍袁祖銘部為主力,以不足四千兵力,主動攻擊「征滇軍第一路」司令馬繼增部三萬餘眾。胡瑛部在貴州宣佈獨立前五天,就攻佔龍溪口,直逼晃縣,掩護全軍順利展開,胡瑛部又在舊曆除夕,夜襲晃縣,攻克縣城,並與各部配合,連克黔陽、洪江、芷江、麻陽、靖縣、通道、綏寧等重鎮,佔地千里,全殲敵三個混成團,袁軍大敗,遭袁逆譴責。司令官馬繼增羞憤自戕。長江下游諸省為之震動,激戰中,吳傳聲團長壯烈成仁,是為講武堂畢業生中第一個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在桂西北戰場上,護國第二軍進軍神速,與挺進軍配合,擊潰並收降了由廣西來偷襲滇南的李文富,乘勝疾進,陸榮廷自度不敵,宣佈廣西獨立,擁護共和。並解除了袁逆派往由桂襲滇的龍覲光部武裝,使第二軍能直入廣東,張開儒部大戰韶關,敵鎮守使朱福全敗降。使民間流傳「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張開儒三炮定韶關」的諺語。李烈鈞揮軍長驅直入,連克梧州、三水、源潭、軍田、袁逆的兩廣巡閱使龍濟光,見風轉舵,也宣佈廣東獨立,加入護國陣營。

在大本營雲南,都督廣繼堯除主持內政、外交、統籌各戰場戰略外,發動全省民眾,籌辦供應各路糧餉、械彈、醫藥及兵源。其親轄的三軍又在短期內蕩平黃成柏、龍毓乾、龍體乾等偷襲部隊,粉碎了袁逆釜底抽薪的陰謀。

各戰場的勝利,使滇、黔、粵、桂、川東南、湘西聯成一片。東進可取閩、浙;北上可攻鄂、贛,直逼中原,使戰局形勢頓殊。影響所及,各省紛紛獨立響應。袁逆於一九一六年三月,被迫取消帝制,六月六日羞憤病歿。雲南首義,再造共和的偉業,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雲南護國首義紀念日」。

㈢護法之役

一九一七年,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失敗後,段祺瑞獨攬國政,廢除《約法》,解散國會。八月,唐繼堯通電:「自復辟事起後,一切非法內閣政令,概視為無效。」並以「維護《約法》,以靖國難」,為口號,聯合川、黔軍,組成靖國聯軍聲討。九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宣佈護法,靖國聯軍表示響應。軍政府所能依靠的武裝力量,主要是講武學校師生所轄的靖國滇軍。如前敵總指揮李烈鈞,駐粵滇軍總司令李根源,靖國軍第三軍軍長張開儒,第四軍軍長方聲濤,及他們領導下的講武堂畢業將領朱培德、張懷信、趙德裕等部。他們分別擊潰了段祺瑞委任的兩廣巡閱使龍濟光,福建軍閥藏致平,鞏固了軍政府根據地。

唐繼堯則派葉荃、趙又新、顧品珍、黃毓成四個軍入川,在靖國川軍熊克武、黔軍王文華部協同下,將段祺瑞的妻弟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擊潰,敗逃湖北;將四川代督軍周道剛逐出川境;將受溥儀冊封為四川巡撫的劉存厚逐往陝西邊境。

駐湘靖國黔軍,在講武堂畢業生盧燾、胡瑛部與田應昭、周則范、張學濟等靖國湘軍配合下,攻克常德、桃源、辰州等重鎮。與北洋軍張敬堯、馮玉祥等部攻戰。牽制了北洋軍,使之不能南下攻四川和兩廣。此外葉荃部第八軍曾先後援鄂、援陝,均取得很大勝利。靖國軍各路的勝利,使湘、鄂、豫、陝、閩等省,先後有將領率部加入。使唐繼堯有八省聯軍總司令之稱。護法陣營力量的壯大,粉碎了段祺瑞欲以武力統一中國的迷夢。

㈣北伐戰爭

講武堂(學校)師生積極參加了北伐並作出重大貢獻。雲南省長顧品珍,響應孫中山大元帥的號召,組建滇北伐軍,自兼總司令,張開儒任副司令,以講武堂畢業生楊希閔、楊蓁、金漢鼎分任一至四路司令,范石生任先遣軍司令。後因顧品珍與唐繼堯內訌,顧戰歿。僅由張開儒率大部分北伐軍入兩廣。朱培德軍,成為大元帥府拱衛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中央直轄軍,一九二五年改稱第三軍),講武堂前教官楊杰部編為第十八軍,范石生部編為第十六軍,金漢鼎部編為第九軍,皆奮戰在北伐前線,戰功顯著,朱培德、楊杰並先後任北伐軍總參謀長,藎籌碩劃,勛勞卓著,講武畢業生貴州省長兼黔軍總司令盧燾,響應孫中山:「先平陸榮廷以安定根據地,再事北伐」的號召。派胡瑛、谷正倫兩部入桂,孫委任胡瑛為黔省援桂北伐軍總司令兼第五路司令,谷為副司令兼第四路司令,兩部協同友軍平定了陸榮廷之亂。鞏固了大本營。在中共領導的南昌起義後,范石生曾以同學之誼掩護和支持過朱德,使其能擺脫圍剿,上了井崗山與毛澤東會師。講武師生對北伐戰爭的貢獻,實功不可沒。

㈤抗日戰爭

抗戰軍興,講武學校前期生多成為高級將領,率部奮戰在抗日前線。第三軍軍長曾萬鐘(後為唐淮源)、師長寸性奇,血戰中條山「耗時三年,死傷不下十萬」。「戰鬥之激烈,為北戰場三年所未見」。日寇自己的報紙公佈:「日車」死旅團長、聯隊長六人,官兵八千餘,實際速超此數。軍長唐淮源,師長寸性奇,團長尉遲毓鳴、黃仙谷、薛金吾、潘爾伯,副團長張永安等一批講武畢業生,壯烈殉國。粉碎了「(敵)擬將(我)野戰軍全殲於黃河北岸」的計劃。唐、寸兩將軍的追悼會上,蔣中正、林森及毛澤東、朱德國共兩黨領導人,均撰挽聯志哀榮。第七十六軍軍長王甲本(榮立基,講武學校第十六期砲科)在湘桂戰役中,英勇成仁,戰區司令部有:「硬戰將軍王甲本」的評譽。講武學校第五期生盧漢指揮的第六十軍,在徐州會戰中,浴血奮戰在台兒座、禹王山等地二十七晝夜,擊潰號稱王牌軍的,寇軍板垣、磯谷兩師團。陳中書旅長,董文英團長等一批講武畢業軍官,為國捐軀。第五十八軍軍長孫渡、新三軍軍長楊宏光、副軍長張與仁(兼新十一師師長)在江西、湖南歷次戰役中,率領以講武生為骨幹的部隊,為長沙三次大捷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重大犧牲。眾多講武師生,為抗日救亡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們的貢獻是不朽的。雲南作為時僅一千三百餘萬人口的貧瘠省份,在講武學校第五期生龍雲主席領導下,短期內以人力為主,修通了抗戰時唯一的國際陸路通道滇緬公路,進口了大量軍援物資。省軍管區司令龍雲,副司令馬聰、馬鉁(講武堂特別班生),為國征集了三十五萬抗日戰士。歷屆講武師生領導下的全省軍民,為抗戰的貢獻是巨大的,犧牲是慘重的。

㈥講武學校與黃埔軍校

一九二四年六月,孫中山創立陸軍軍官學校於廣東黃埔島,世稱黃埔軍校。因軍事教官奇缺,吁請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支持。乃派教官劉耀揚、林振雄、王柏齡、帥崇興往任黃埔軍校的步、騎、砲、工四大兵種科長,並派一些隊官帶槍械一批前往協助創校。後王柏齡升任教授部主任,講武第十二期生葉劍英為副主任,林振雄後曾任教育長。這批教官同時也將講武治軍嚴謹的練兵傳統,也帶入黃埔,對該校的順利建成,起了一定作用,講武學校辦至第二十二期(即教導團第三期)時,本擬續辦,但奉國府命令改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第五)分校,直接納入黃埔系列。對黃埔軍校的壯大和發展,也起了作用。

結語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歷史的進程中,傑出人物又起著促進作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作為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培養了近萬名軍官,其中實不乏傑出人物,堪稱群英匯萃,濟濟多士。對中國近代政治、軍事上起過了大小作用。在教官中,後曾任省長以上的,就有李根源、唐繼堯、羅佩金、李烈鈞、顧品珍、唐繼虞、劉存厚及抗日時期任國民政府軍委會總參謀長、軍政部長的何應欽。畢業生中,除中共領導人朱德、葉劍英兩元帥外,國外的有朝鮮崔庸鍵委員長,越南武元甲大將,國內的有:貴州省長兼黔軍總司令盧燾,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又曾任北伐軍總參謀長),北伐軍總參謀長楊杰(又曾任陸軍大學校長),雲南省長金漢鼎,省主席胡若愚、胡瑛、龍雲、盧漢,熱河省主席孫渡,新疆省主席盛世才。此外,將級軍官以數百計,僅上將就有二十餘人,許多人的事跡載入了史冊,他們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部講武學校的歷史,可歌可泣,可謂英勇悲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0期;民國8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