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行

作者/施慧 

家父周爾新先生因車禍受傷,我偕舍妹琳,侄女映秋四月四日赴台北探病。父親親到挑園中正機場接機,看到父親精神似不如前,頭髮也有一些斑白了。但他流露出來的慈祥欣然之情,令人感動!

首先拜會陳立夫先生

到下後父親即告知,此次來台探病我雖是醫生,不能作公開的醫務活動,但立夫先生處是要去拜候他的,不日父親陪同我到南海路孔孟學會立夫先生的辦公室相見。我首先感謝他過去為我首著「臨征心悟」在台出版的支持和題耑。

立夫先生今年九四歲,神采奕奕,甚為健談。在一個小時的會見裡,立夫先生很關注雲南的「白藥」,希望加強對「白藥」的藥理研究,在說明書裡詳加註明,我表示回去一定轉送先生意見。立夫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一元化的觀點,並主導了台灣中醫藥的發展。立夫先生說:「中醫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同時告誡學習中醫要達到「致中和」的境界。

會見結束了,立夫先生親筆提字贈送他的著作給我並安排到台中中醫學院參觀座談。

台灣中醫藥一瞥

了解台灣的中醫藥,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也是我台灣之行的夙願。

台灣的中醫師,老一輩的大多是一九四三年台灣實施《醫師法》經考試及格者;中青年醫師多為院校畢業,他們在校兼學中西醫兩門,畢業後經「考試院」檢核考試及格者;另有經「特考」及格之中醫師,這是吸收社會中醫的唯一途徑,競爭激烈,考題偏於書本知識。台灣的中醫學術團體比較活躍,主要有「中醫師公會」,「中國針灸學會」,「自然療法學會」等,如《自然療法》雜誌上,我就看到了昆明魯耀南先生的文章,台灣人對自然療法很感興趣,如「松葉汁」就譽為「驚人的健康飲料」。另外,隨著傳統的藥物再度被全球所重視,自七十年代以後,對中草藥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理、療效及有效成份之研究,亦成為台灣中醫藥科研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台期間,我也注意到「中視」星期四晚上,有一個小時的中藥節目。從中藥的採集、加工、功效以及臨床運用,均有詳盡之說明,有時配有電視小品,生動而易懂。當然報導中也看到台灣有人在中藥裡摻入西藥,引起了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台灣中醫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十分鐘簽出版合約

這次赴台,我攜帶了《男性性功能障礙專集》的書稿,心想若能在台付梓,也可為海峽兩岸交流而獻愚。

台北志遠書局是薈萃中醫書籍的專營書店,一天下午我用電話同書局聯系,書局主持人劉先生約我要翌日下午面談。

第二天下午我拿著書稿,與父親及五妹來到書局,劉先生早已在店恭候,劉先生拿了一大堆男性學專著,我看了一下,大多數是大陸醫師所著,如曹開鏞等人之作。我告訴劉先生;該書字數雖少,但其風格與這些書不同。劉先生又詳讀了該書之簡介,希即簽約,我當即拍板同意。從見面到簽約前後三十分鐘,父親和五妹在場不禁愕然,埋怨我出手太快。其實他們不了解我的苦衷,我三本著作寫作近十年,可謂嘔心瀝血之作,但凡送稿到出版社,往往久審不決,《皮膚病專著》幾經周折,才為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列選,近期可望在北京出版。

回家的路上,我的耳邊仍然回蕩著劉先生的話:「你這本書我一定爭取三個月後出版!」想到畢生追求的事業,自己也能為之奉獻一點東西,心裡感到了相當欣慰!

台灣唯一的中醫學院

坐落於台中市學士路的「中國醫藥學院」,是台灣唯一的中醫學院,創立於一九五八年,有九個學系,五個研究所,一個博士班‧自一九七二年陳立夫先生任董事長以來,力倡「中醫現代化,中西一元化」的奮鬥目標,卅多年來發展迅速,造就醫師四千餘人,其中三分之一具中西醫師雙重資格,各研究所培養碩士生二○○餘人,這些人在台灣社會的醫療保健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月五日我在東海大學許教授陪同下,帶著立夫先生的介紹信,登上了駛向台中的巴士。先到台中附屬醫院,王廷輔院長和張永賢副院長接待了我們,參觀了醫院各科。時逢醫院為一百多位員工慶賀生日,邀我們參加,我表示了衷心的祝賀,並為他們切了生日蛋糕,贈送了我的專著──在台出版的「臨證心悟」一書。

午餐後我到「中國醫藥學院」拜會了黃維三副院長,黃老又兼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是國際知名的中醫學專家,多次到大陸訪問講學,我們談兩岸的交流,談中醫學的前景。我坦誠地建議附屬醫院再增設「中醫皮膚科」和「中醫男科」,並加強中醫專科病的新藥研制。黃副院長熱情地歡迎我將來有機會到院講學,我表示感謝並贈送了專著,會見後我們合影留念。

最後參觀了中藥展示館,館內陳立夫先生為南陽醫聖仲景祠題詞石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云:「聖人者,百世之師也,醫而稱聖,教人而又能活人也,捨仲景其誰與歸。」

濃郁的鄉情

這次到台灣,感受最深的是雲南同鄉濃郁的鄉情。四月四日我同五妹、侄女一下飛機,父親就告之:雲南同鄉會副總幹事馬先生和夫人在人和園為我們接風。馬先生曾代表亞洲證券公司向雲南災區捐贈醫療車,因而是再次相會。

同鄉會很多理監事打電話來,要宴請我們,真是盛情難卻,應酬不暇。有的同鄉知道我是研究中醫的,忙著為我聯繫參觀醫院,聯繫演講,那個熱情勁,令我久久難於忘懷。后伯母每個星期都要親自做點心送過來,問寒問暖;裴伯母幾次接我們到她家吃飯,都叮囑要早點去,這樣才有充裕的時間談談家常話;常務理事李先生知道我們想吃家鄉鹹菜,特意送來了雲南風味鹵腐和酸菜。

在台北我們應邀出席了台灣影星石安妮的婚禮,石安妮感動地說:你們從昆明遠道來向我賀喜,我很高興!「隨後石安妮之父石理事又送來了「王洛賓專場音樂會」的票,聽著《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歌聲,看著台北舞蹈家和王洛賓同台獻藝的情景,我的情思也回到那遙遠的春城…。

五月十七日雲南同鄉會全體理監事歡迎雲南工學院院長周學相一行四人到台訪問,我們也應邀參加了宴會,陶理事長致歡迎詞,家父也特別報告了二年來兩岸交流概況,其中提到了申慶璧先生、后希鎧先生為家鄉損贈校舍,李達人先生在故鄉設立獎學金的義舉,以及石炳銘先生為兩岸藝術交流而做的努力。酒會結束,大家依依話別。

別了,台灣

到台探病,兩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我同五妹及侄女的到來,給父親孤寂的生活帶來了歡樂與慰藉,加上我定期給父親把脈調理,父親因車禍受傷的後遺症有所好轉,我們決定於五月廿七日返回昆明。同鄉、朋友知道我們要返回,一再來電話挽留。我在台曾與在美的母親和弟妹通過越洋電話,惜他們均因工作及學業關係不能及時來台相見,是一憾事。

上午八點卅分的飛機,我們提前一個小時就出發了,因台灣的交通最擁擠,易塞車。

當我走進候機室的一瞬間,我再次回首,看著父親向我們頻頻招手,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此刻的心境,似如父親在《春城去來》一文中所云,當我一腳踏上台灣的泥土,看到自己的親人,心都醉了!現在我踏上返鄉的路途,想到我們的分離,心都碎了!當我在飛機上俯瞰寶島的瑰麗景色,心裡也默默祝願父親早日康復,祖國早日統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3期;民國8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