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的火把節

──一個紀念「蒙詔」王妃的貞節儀式

作者/蔣公亮 

雲南西部──尤以大理縣為中心的五六十個縣城,雖然自明初已大量的移民,漢族已不少於百分之八十以上。少數民族,多居山地,其居處於平地(多為盆池地)者,不論語言風俗,都已漢化,所以一般民情,與我內地各省不僅不有區別,甚至還有些地方,保持著更多的古代氣息。一年三節──春節、端陽節、中秋節都十分隆重的舉行。但是在這五六十縣中,僅次於三節(也許可以說相等),而更比其他的節式(如重陽、冬室等)更為多采多姿的「火把節」,是這一地區特有的節儀。

「火把節」是在陰曆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黃昏以後舉行,節前幾天,家家戶戶便準備火把,它是用劈為細枝的松木條,一束束一束束,一層一層的綑緊,有大有小,小的一隻手可以持著,大的則豎立在大門前或庭院中,有些逐層由中心向上,成一座寶塔形,有些祇是上面尖削,成一根火箭式,多由三四尺高以至丈餘,甚或高過一般簷口者,要看各人的財力和技術來準備。當日黃昏以後,綴以香燭花菓,對天膜拜後,火把齊燃,家人男女老幼,齊集一方各以松香(松脂蜜和香麵拌成)迎火舌撒之,光焰四射,城市鄉鎮,各家多同時舉行,照耀如同白晝,其能以手指移動之小火把,多向屋內及院落中幽晤處撒照,藉以滅殺夏季蚊蠅等害蟲。家人藉此聚集狂歡,直到午夜將闌,火把漸成灰燼,松香亦已撒完,方才興盡就寢。山野間亦有男女青年,圍集火把,歌舞民謠,狂歡澈夜。或持火把,互相迎擊,以為嬉戲。

為何滇西有「火把節」,而且多數的漢人也過這一節儀吃?說來,他是為了紀念一個凄豔節烈的故事!

滇西一帶地區,在唐朝初年,是六詔的疆土,六詔是蒙雋、越析、浪穹、鄧睒、施浪、蒙舍。蒙舍亦即南詔,史書所載:「南詔王皮羅閤武功最盛,破西洱河蠻,取太和,兼併六詔。奉唐玄宗詔,平兩爨蠻,擊破吐蕃,疆域大拓,並於開元二年,親入朝,賜名歸義,封雲南主」。當皮羅閤兼併六詔的時候,他在趙州──即現時大理縣東西的鳳儀縣下關近郊,建築一座輝煌的「松明樓」,約集各詔會盟。各詔在他的武功威脅下,都祇有受命參加。蒙雋詔的王妃──慈善公主(也稱她為鐵釧公主),是一個美麗聰明的人,她預知南詔深謀陰險,一定會對各詔的領袖,斬草除根。當她丈夫去參加會盟的時候,她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又無法加以阻止,臨別的時候,她把手上帶著的一隻鐵釧,脫下帶給丈夫的手腕上,當時只是表示離別的情意而已!結果,不出她所料,各詔於陰曆六月二十四日晚盛宴於「松明樓」會盟的時候,南詔便乘隙將整個「松明樓」和參加會盟的各詔領袖,完全一火焚光。事後焦土殘骸一片糢糊,各詔領袖尸首都無法分辨,祇有慈善公主憑藉著燒焦屍體上帶著的鐵釧,辨明是她的丈夫,得以把屍體運回安葬,同時她安葬丈夫的時候,便以身殉,終於與她丈夫連理泉下……

滇西的人──不論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崇敬這一凄豔貞烈事跡,便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用火把的烈焰作象徵,來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故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四期;民國63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